[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2)04-0032-07 本文的“借鉴”是指一种从内到外与从外到内的双向过程,是指在运用他国教育的形式、方法来补充中国自己的教育形式、方法时,创造出具有在他国文化场域中不能生成的,又包容了当代先进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设计宏观而长远的战略性路径时,既需要对国外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范式进行多维研判、检验和选择,又需要走进本土教育现场,对中国教育现象和教育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度透视,对自己的教育模式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进而在对自身教育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外来范式的有机整合。 一、形式上的借鉴与内容上的定向相统一 价值教育的形式是实现既定价值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价值教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影响价值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形式和方式本身是没有意识形态性的。所以,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是我们形式上借鉴的重要内容。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知道形式上的借鉴离不开自身内容的定向,因为形式本身虽然没有意识形态性,但形式外衣庇护下的内容却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明确的民族性。所以,在借鉴他国范式时,必须坚持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定向性。价值观的定向体现了整个民族和全社会的精神生活的价值,并且奠定了它在教育范围内策略的实质性基础,也决定了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就价值教育的形式而言,他国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可以充分借鉴他国的形式来承载我们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 第一,借鉴他国将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世界对接的做法,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对现实的关照和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一些发达国家高校的思想教育目标尽管不很明确,甚至全国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但它们的核心价值教育却搞得很有特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教育的现实性和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例如,英国高校思想教育目标强调贴近生活,讲求实效性,注重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美国学校道德教育根据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联系战争、环保、学潮、吸毒、欺骗、试管婴儿、考试作弊、利己与利他、传统道德与现实等,对价值教育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美国大学还将实践伦理学纳入本科生课程体系,如工程类专业专门讨论工程灾难、环境污染等。相比而言,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目标虽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全国统一的方针、政策,但缺乏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内容没有与生活实际很好地对接。而注重教育的现实性和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需要。关于这一点,革命导师有相关的论述。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p.72)列宁当年针对苏联青年团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曾经深刻地指出:“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2](p.292)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学校以内,更不能只关注政治原则的机械灌输,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面对多样化的社会、多样化的价值观,他们会困惑、迷茫、矛盾。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带着对大学生生活的关怀,尽可能去解释学生的思想困惑,去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这样才能成功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转化”的目的。 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实和生活世界的对接上,需要两方面的努力: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内容的理论研究上,教育者本身要有问题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带着问题意识去进行理论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学者或高校教育者应有的一种职责和担当。理论只有符合一定的现实需要,能够为现实生活世界提供足够的解释力,理论本身才有说服力。因此,在高校的价值教育中就要通过各种实证调研的方法,科学把握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造成的影响,在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情感、接受需要、接受能力、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表达上,或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范式上,不论是教育活动、教育载体的选择,还是教育理念、教育语言的使用,都要与时代的变迁相合拍,要正视现实生活的变化与特点,要汲取学生生活世界中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把现实生活中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先进事迹、典型事迹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情境设计中,通过形象化、大众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教育范式来达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时,可以紧密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和新中国成立60多年、建党90多年的伟大进程,去设计教育内容、教育环节。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可以结合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辩论的环节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哪些行为是应该反对的。 第二,借鉴他国多种多样的隐性教育形式,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隐性教育的主阵地是环境,在高校体现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这一点虽然中国的很多教育者也积极倡导这种教育方式,但做的效果显然没有西方国家有效。从西方国家核心价值教育的模式来看,其有效性的一个方法就是凸显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其核心价值观。因为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例如,美国教育界很注意学校生活环境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美国人认为:“校园文化的产生是一种不断强化、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当人们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相互交谈、一遍又一遍地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共有的文化。……在这里,一种文化被组织起来以鼓励人们之间可持续地相互影响,从而使这种文化得到加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以后,群体内成员的相互影响逐步滋生出一种共同的归属感和彼此之间的感情,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指导性的哲学理念。在这种哲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判断是非的真理和对所在群体的忠诚。”[3]为此,他们认为学校和课堂的气氛、教师的形象、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内的舆论导向等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美国以杜威、柯尔伯格为代表的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家也强调“生活即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美国的价值教育丰富多彩,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地,全方位、多维度地对大学生进行着渗透。另外,借助大众文化对核心价值教育进行隐蔽性渗透也是西方国家常用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