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对德育工作的冲击及负面影响 1.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在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不同主体经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频率越来越大,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首先,大学生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化,他们不再简单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其次,大学生理解信息变得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自行选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 2.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信息,从而严重影响着德育的作用。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造成大学生身边的信息空间发生“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限的德育信息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难度加大。 3.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网络信息以其广泛性、多样性、多媒体化等特点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而对学校德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这样,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德育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使得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大为降低。 4.信息质量难以把关,德育环境受到污染。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由于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单一,德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管理手段来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努力去掉那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各种不良信息,同时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担当信息源的角色。因此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接受的外界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流动过程都有较好的可控性,使得信息比较“纯净”。计算机的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计算机网络形成的环境中,对信息源的限制以及对信息的过滤非常困难,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够在校园中传播而形成复杂的信息环境,信息质量大幅度下降,德育空间被污染。 5.对网络的过分痴迷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养成。网络丰富的信息和各种新鲜刺激的娱乐手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网络上。一方面,长期的网上漫游缩短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时间,影响了正常的交友活动,人具有社会性,社会活动的减少会给其道德养成造成阻碍,另一方面,由于网上的人和物都是虚拟的,摆脱了真实的环境,人的行为缺乏了角色的约束而趋于放任,极端者利用网络高智商、高技术、难以侦破等特点进行违法甚至是犯罪活动。 这些情况虽然不具有普遍性,却影响了某些大学生的道德养成。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措施 网络虽然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不能采用“封杀”的办法,而应当采用疏导的方法。我们德育工作者应当占领网络这块阵地,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大胆创新,以网络为工具开展德育教学,消除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1.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 (1)借助国内已有的知名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一些网络公司及其网站已经跻身于世界知名网站的行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借助知名网站,就是利用其知名效应,使访问者引起兴趣。特别是可以获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络和网站的“路由”。目前,我国可借助的知名网站主要有中华网、搜狐网、炎黄在线网等,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网。 (2)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帮助一些德育工作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页,提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与热心网友进行沟通、对话、辩论、答疑、咨询活动。由个人建立的网页有时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更灵活,更容易使人感到有平等性而被接受。 (3)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德育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2.采取新的德育方法 (1)采取“网上”聊天的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式的“渗透”教育才能有效。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上聊天这种形式开展教育,通过“闲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讲道理。 (2)采取“网上”辩论的方法。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实践表明,人们总有各种成熟或不成熟,准确或不准确的观点,并且愿意别人能倾听自己的观点,注意自己的存在。但是,生活中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场所很少,因此许多人存在这方面的心理压抑感。信息网络出现以后,开辟了“我来说两句”的场所,给人以不限时间、场合、顺序、范围、对象的说话机会。辩论的方法从表面看是一对一,实际上许多“观辩”者也是受教育者或是受影响者,不排除有时“观辩”者的思想观念转变更快更彻底。 (3)采取“网上”咨询的方法。在网上开展信息咨询,如学生工作信息咨询,包括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奖励、处罚的政策规定,校内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校内热门话题,遵章守纪,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再如网上心理咨询,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打开心扉,心中的压抑感得到释放。还可以在网上开设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一方面可以使用人单位能够更全面、更方便地了解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择业意向;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信息公布的新渠道,提高了信息的公开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可在网上开设就业“指导”、“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答”、“择业技巧与方法”等栏目,使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摆正自己择业的坐标,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