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社会意识现象,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知情意和谐统一的高级心理活动,在其形成发展实现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及自我意识等小心理和社会心理、民族精神及文化背景等大心理发挥着指向、推动和制约等重要作用。因此,在理想教育中,注意研究理想形成的心理机制,围绕理想教育目标,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可以使理想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是理想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是一种促使教育效果出现的加速手段。 一、理想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理想形成的心理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心理,一类是小心理。大心理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历史积淀性质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它包括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时代社会心理等。比如在封建社会传统妇德标准制约下的中国妇女很难产生沙场杀敌、商场鏖战的理想人格向往,突破这种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心理背景的束缚而又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人,就成为感天地、泣鬼神的帼国英雄和时代巨人。了解这种大心理在理想形成中的作用,并致力于这些大心理的建设,才能使理想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首先,社会心理与理想意识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是一种低水平的感性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生活的过渡、折射和体现。同社会意识形式相比,具有低级、直接的特点。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包含并依赖于低层次的社会心理,因为意识形态无法脱离主体,也就无法脱离社会心理。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在对现实生活中种种可能性的分析之后的抉择,所以,它首先来源于社会心理。恩格斯在分析社会情绪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时是这样说的:“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里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热烈欢迎这种生产方式。”[1](P163)可见,社会情绪作为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人们对于意识形态及其所依据的生产关系的认识。不仅如此,列宁指出:“其实党的坚定的路线和不可动摇的决心也是情绪的一个要素,特别是在最紧要的革命关头。”[2](P189)社会心理在阶级社会中演化为阶级心理,即某一阶级所特有的感情、思想、作风、认知方式等。阶级心理对理想灌输的接受度有很大影响,因而,理想教育无法绕过阶级心理。例如,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对农民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灌输就无法绕过有丰富内涵的农民心理,期间既有传统的优良的朴素的情感方式和坚韧的意志,又有“国民的劣根性”(鲁迅语)。必须指出的是,虽然社会心理对理想的内容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但它不会自然地发展为意识形态。因为社会心理具有混合性,它可以把相互矛盾的观点、概念和社会情绪结合在一起。因此,对社会心理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通过社会心理的引导,使社会心理发挥良性作用。 其次,民族精神对理想内涵的渗透作用。每个民族的理想都含有本民族精神的特质。所谓民族精神,就是指各民族历史地形成的体现民族生存发展规律、反映民族根本性格、具有普遍渗透力的全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主导精神。作为一种心理层次上的价值观念,它通过文化积淀渗透到每个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之中,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追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是在人民大众中凝聚、提炼和发展起来的,又反过来根深蒂固地融汇于本民族的每一个成员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之中。作为一种民族心理,它是社会心理在民族特色上的体现,是在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性格、感情、爱好、习俗等精神素质的总和,它对各民族的包括理想在内意识形态有很大影响。若对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缺乏理解,那就不会有正确的理想教育方法,提高本民族的素质也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在对传统民族精神扬弃的基础上,培育现代民族精神,使时代精神传达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精神领域,理想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研究民族精神,加快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合理谋利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理想教育价值认同的依据,也是理想教育落实的必要条件。 第三,文化背景对理想认知和认同的决定作用。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念,基本价值追求方向不同使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类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客观对象世界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决定于对象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现在的文化含义中,除人文科学各学科外,还包括文化意味、文化含量以及文化情怀。文化在价值意义上对理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知识作为文化价值的载体,对于理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列宁说:“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3](P200)。在这里,列宁充分肯定了理想形成中文化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没有文化的人,根本不会自觉产生政治意识,而没有政治意识的人很难确立起社会政治理想。因为社会政治理想是内容深刻、广泛而又十分复杂的理想,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程度为背景的。对于低层次的个体理想而言,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理想的完美性。一般说来,文化水平越高,人的创造力越强,他的理想完美程度也就越高,反之则反。文化水平低的人对未来也有追求,但那只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产生的,其深度和广度可想而知了。文化程度也决定着对理想教育的接受速度和程度,作为历史事实,马列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的理想,都是首先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中得到传播,然后才深入工农大众;中国最早、也是最优秀的一批共产主义者产生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间;最早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因此,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化修养。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集中阐述了“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理想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一个国家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