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规律。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更应体现以尊重、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并以此激发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然而,情感激励绝不能“随山就势”,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消除盲目性,增强方向性;克服随意性,增加科学性。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正确发挥情感激励的导向作用,必须辩证地把握以下几点: 一、尊重人,同时勿忘启示引导 有效地抓住人们对“尊重”的需求,予以及时有效的激励,不仅可以密切双方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构成人们心理上奋发向上的原动力,产生强烈的成就欲。这种成就欲,可以使人们焕发出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工作干劲,成为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那么,情感激励中的“尊重”,其真谛何在?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劳动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劳动就会使人们感到是愉快的,满足的。这就是说,人们的尊重需求,包括对人们权益地位保障的需求,占其主导位置的是对他们进取意识、创造意识的正确评价。这也是我们对工作对象表示尊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也应看到,人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不能只见自己的才能,而不见自己的不足;只要社会承认,而不适应社会;只能改造客观世界,而不能改造自我。现在,在我们的工作对象中,确有人对尊重存有错误心理,似乎对他们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得全盘接受;对他们的作为不管是否得体,都要通行无阻;不管他们的追求是否现实,都要鼓掌喝彩。似乎如此,才叫予以尊重,才称得上富有情感。否则,就是不尊重,就是冷淡无情。试想,如果尊重就是百依百顺,我们的情感激励,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有什么原则性可言?百依百顺的尊重,只会导致错误思想的蔓延,从而不是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尊重,应当注重启示引发的作用。一要启发人们的负责精神。即把对社会的思考,对前途的设计,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之上;努力使自己的所作所为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以社会、国家、集体的实际需要,来评判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以此来征得人们的尊重。二要启发人们的自我意识。不苛求人们对自己的盲目尊重,坚信只有能够自我审视,自我批评的人,才是最有希望获得社会尊重的人。三要启发人们的谦逊态度。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尊重是互为的,只有将自己的行为建立在人们能够容易接受的基础上,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从而自觉接受来自上级、同事的评判和教诲。四要启发人们的改造精神。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总之,要通过引发,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在四化建设中找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贡献自我的恰当位置。 二、信任人,同时勿忘培养帮助。 信任,是搞好人际关系,体现情感力量的重要纽带。情感因素中的信任,实质上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对人们诚挚相处的要求,另一种是对人们胜任工作的认可。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我们既应注重双方的坦诚,更应重视对人们工作能力的充分认可。对人们予以充分的信任,就可以使他们保持愉快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理。这正是人们做好工作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对那些抱负比较远大,追求比较强烈的青年职工,更要善于通过信任这一情感因素的激励,激发他们确立勇于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从而使他们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保持蓬勃向上的工作激情。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工作对象的信任,必须建立在恰当适宜的基础上,建立在培养帮助的基础上,不能简单地器重青睐,甚至搞吹吹拍拍、拉拉扯扯那一套东西。实践表明,对人们的进取意识和自信心,如果不予认可,甚至大泼冷水,既容易伤害双方的情感,也会挫伤人们的进取精神;反之,如果对人们的热情一味厚爱,也会出现“爱煞”、“捧煞”的问题,从而背离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宗旨。其实,信任人是激励,培养帮助人也是激励,从本质上讲,二者的目的是并行不悖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充分信任工作对象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搞好改造提高呢?一是既不失自信心理,又正确评价自我。自信,是搞好工作,奋发进取的重要前提,没有强烈的自信心,就会失去信念,失去勇气。但自信不是自负,不能把自己看得什么都行。二是既勇于自立图强,又乐于接受指导。三是既富于创造精神,又具有求实态度,使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更富于可能性、现实性,并以此赢得人们稳定持久的信任。四是既努力改造客观,又着力完善自我,在改造社会、改变环境的同时,注意加强自己思想、品德、能力等方面的修养,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任这一情感因素既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力量源泉,又成为人们提高造就自我的精神动因。 三、关心人,同时勿忘严格要求 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时时刻刻关心自己的工作对象,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只有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想着他们,体贴他们,为他们送去温暖,送去情谊,才能使人们感到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友爱,我们的大家庭处处充满温情,从而产生强烈的亲近感、依赖感。但在这几年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的一些同志忽视了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往往出现失之偏颇的问题,比如,在激励的载体上,只注意有形的,而忽视无形的;在效果追求上,只注意表面的,而忽视深层的;在激励的目标上,只注意眼前的,而忽视长远的;在激励方法上,还存有过频过急,不适时适人的问题,从而导致负向的激励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始终把健康有益、格调高尚作为关心激励的主旋律,注意精神主导,摆脱关心就是“实物激励”、“金钱激励”的不良状况,重视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实现精神境界的优化。注意理性思维,将对工作对象的关心,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启发他们对情感的理性化思考,产生深层的激励效果。注意长远效应,不求立竿见影,不搞短期行为,将我们的关心转化成人们持久的心理动机,产生长远的激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