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经过30年的磨砺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在这一历史节点前后,学科建设本身应当如何推进,已经成为持续多年的学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如果我们把不同学科中关于学科的自我审视性文献作一个计量性的比较,可能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这方面的文献或许最多。学科建设本身成为研究的热点,与我们这个学科的历程、学科的特性等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于学科本身的研究,有其积极意义,它让我们在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等一系列学科基本问题的发问与答问过程中,一步步深化对学科的理解,增强学科的自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富有激情与理性地面对未来、开创未来的重要前提。 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获得飞跃性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自觉。这种自觉,表现在我们学科的前辈们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科体系的不懈努力;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的自觉担当;表现在我们的同仁对学科理论体系的持续建构、对人才培养规律的积极探索。正是基于这种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能够在30年前应运而生,才能够在这30年里顺潮而动,赢得学科的空间、声誉和地位。学科自觉的这些方面,应当贯穿到我们学科未来发展的每一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还应当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注入新的自觉,以新的自觉推动学科的新发展,开创学科的新未来。我们所应有的新自觉,尤其表现在自觉地植根生动实践、夯实基础理论、拓展宏观视野,表现在自觉地走入历史深处、直面数据时代以及对学科自性的坚定持守。 一、更加自觉地植根生动实践 实践是学术之本,也是学科之本。对于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实践更是时刻都不能离开根本。30年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能够起步,离不开强劲的实践需求;起步之后的学科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也离不开老一辈学科开创者深厚的实践体验及有实践厚度的理论素养。老一辈的学科开创者们,大都是出身于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实际工作者,大都是经由实践的历练而进入了学术的殿堂。 现在,学科要植根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非常响亮的口号,也为我们学科的同仁时常挂在口边。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随着学科化程度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实际上对实践的关注越来越少。实践中的问题,越来越进入不了学科专家的中心性学术议题,正在为不少“越来越纯”的学科专家所忽视、漠视。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不少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正在成长的研究者们,因对所谓理论与学术的误解,急于将自己的双脚从鲜活的实践土壤中拔出而力求迈上“专业化”之路,学着用一些半生不熟的“南腔北调”去发表所谓的“学术见解”。诸如此类的现象,显然与本应深深植根于生动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原则、学风要求等,都是不相一致的。 正因如此,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增进植根实践的自觉,仍是我们的学科和学者所应当高度关注并积极践行的。其一,增进植根实践的自觉,要在学科领域中普遍地强化关注实践、植根实践的意识。许多人将关注实践、植根实践,视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服务于实践的前提,其实,还应看到的是,这更是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获得生命活力的前提。离开对实践的关注,我们便只有更多地在文本中找问题;我们经常讲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往往会流于自问自答;我们对问题的解答,便不可能通透,不可能一语道破天机、一针见血。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对实践的引领和服务,只能因理论本身的苍白而流为空谈。其二,增进植根实践的自觉,还包括增进自觉关注、回应实践提出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勇气。实践提出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包括新的建设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技术、机制等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包括新的建设实践提出的相关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实质也就是具体呈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问题。只停留在形式、方法、载体等层面打转转而不及具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不完整的,也将因其对内容的“闭目不见”而直接制约其所津津乐道的形成、方法等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批评过一种现象:“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意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1](P40)这种现象,现实中仍然存在较广。在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激荡的当下,自觉地参与到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有理有据地评析、回应相关社会思潮的挑战,努力促进社会理性的健全与增进,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自觉植根实践的表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当承担起的学科责任与社会责任。其三,增进植根实践的自觉,还要着力确立长效有力的机制,包括调查研究的常态机制、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机制、学科专家的实践体验与研修机制等。调查研究的常态机制,要实现的是理论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展的深入了解、系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当下常有的调查研究,多为对不同人们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研究,重在就人们的思想政治状况施诊把脉(这当然极为重要),但还应当有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状况的调查研究。建设起以不同类型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典型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调查网络并开展常态化的调查研究,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乃至人才培养带来历史性的推动。这也是理论与实践对话机制、学科专家实践体验与研修机制得以确立、运行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自觉的意识、有效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才能够真正地植根实践、“贴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