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建材局局长张人为最近看了《河北日报》1994年12月29日刊登的《“软”要素带来硬效益》一文,认为很好,特作了如下批示: 《河北日报》1994年12月29日二版刊登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院组写的《“软”要素带来硬效益》一文很好,对增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信念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实例,在建材行业可产生很强的鼓舞作用、典型示范作用。我建议在《中国建材报》上转载。 本报遵照人为局长指示,今天摘要转载,为冀东水泥厂的连续报道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请读者留意。 1985年,刚刚建成投产的冀东水泥厂(以下简称冀东)做了一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社会反响的事:按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决定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企业管理,落实到人。10年来,这个厂在“以人为本”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两手都过硬”的成功经验,使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物质文明之果。 共识:物质成果中有精神文明含量 冀东是八十年代初由国家投资兴建,全套设备由日本引进的国有现代化企业。他们把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现代化管理经验结合起来,提出了“设备是基础、技术是动力、管理是关键、人员是根本”的20字办厂方针,将人的因素放在了首位;另一方面,他们又看到本厂职工在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方面的不适应。认为,要弥补这个不足,只有在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的同时,大力发扬我们党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认识统一以后,他们就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了企业的战略规划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冀东人”用不容怀疑的事实证明了他们这个思路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冀东的关键设备──日产4000吨熟料的水泥窑,是从日本引进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设备,该设备停产一天就损失120万元。原设计能力为年运转率85%,他们围绕提高水泥窑运转率,开展“做主人、比贡献”活动,组织全员承包会战,发动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对该设备进行监护、维修和改造,使水泥窑运转率于1987年达到设计水平,1992提高到89.11%,比日本小野田水泥厂在大连的合资企业水泥窑运转率87%提高2.11个百分点,比日本最先进的熊谷水泥厂大窑运转率最高年份的88.36%还超过0.75个百分点。1993年,他们的水泥窑运转率又有新的突破,达到92%,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耐人寻味的是,他们是在“做主人、比贡献”的活动中,在没有一分钱奖金许诺的情况下,用八十年代初的设备,创造了九十年代世界同行业最高的劳动生产率。 全厂上下对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共识,是通过边实践,边总结,一步步深化和坚定的。几年来,冀东对精神文明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算了5笔帐:第一笔帐,从1985年至1989年,由于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5年实现利税4个亿,提前13年收回建厂总投资;第二笔帐,从1988年至1990年,全厂开展“做主人、比贡献”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年消化涨价因素1000万元,做到治理整顿期间年创利税超亿元,效益不减,对国家贡献不减;第三笔帐,1991年全厂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职工用身边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好,进一步调动了积极性,在设备大修停产一个月的情况下,全年实现利税1亿1千万元,比原定计划超出3000万元;第四笔帐,1992年全厂围绕提高水泥窑运转率奋力攻关,达到89.11%的国际先进水平;第五笔帐,国务院批准扩建第二条生产线,需增加2亿元贷款,厂党委大力提倡艰苦创业精神,确定了“一线保二线,年增效益7000万,3年增收两个亿,自筹资金不增加贷款”的奋斗目标,到1993年8月底,提前4个月实现了年增效益7000万的目标。“冀东人”形象地将这种现象称作“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产出”。 冀东通过这5笔帐算出了一个道理:精神领域的效益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领域的效益。厂长杜金弘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厂生产的每一吨水泥,创出的每一元利润,都有两个含量:一是高技术含量,二是精神文明含量。这是全厂职工将精神转化为物质的结晶。”“冀东人”正是凭着他们对精神文明作用的深刻理解,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提高到发挥社会主义企业的强大优势和加速企业生产力发展的高度,真抓实干,常抓不懈,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 基础:“以人为本”的全方位文明职工塑造 企业整体的精神文明水平如何,归根到底是由每一个职工的精神文明水平决定的。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难题是如何避免实施过程中的“走形式”和虎头蛇尾。冀东从本厂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现代化企业一定要由具有高度现代化知识和具有时代精神素质的人来管理,把全力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当作基础性的工作来抓。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围绕这个主题,冀东开展了“以人为本”的全方位文明职工的塑造活动。 1、开展文明职工活动──多数带少数。 企业管理注重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我国十几年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在这两个方面虽有改进,但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提约束,就是对职工劳动纪律的简单考勤登记、打卡封门等;激励方面,虽然坚持评选先进,搞物质鼓励,但由于评选名额有限,多数职工没有份,没有荣誉感,形不成氛围,而少数后进职工在非先进的大多数中,也感受不到压力,因此效果不明显。有鉴于此,他们大胆创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着眼于表彰激励大多数职工,赋予大多数人以荣誉和责任,以多数职工的自我管理实现企业的管理,并给少数后进职工以压力和带动。因此,他们决定在全厂开展文明职工活动。首先是拟定文明职工条例,现在该厂施行的文明职工标准共有6条,其中既有政治标准,又有社会道德标准,同时也包含严格的劳动纪律。如第一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第二条是热爱企业,争创一流;第三条是学雷锋、树新风;第五条和第六条是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而第四条则是遵守厂规厂纪和岗位责任制,达到“十无”,如“无迟到、无早退、无脱岗、无责任事故、无违章操作”等十条明确的劳动纪律。这样,实际上是把在企业做一个好职工和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统一起来,把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统一起来,把纪律约束寓于职工的个人进步之中,最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管理融合在一起。而这些规范要求又都是每一个人应该做到和能够做到的,达到这些标准,便会被赋予一种荣誉──“文明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