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世纪之交的大学生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社会责任感则是这种自觉意识的体现。大学生有无社会责任感将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使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其能主动地迎接时代严峻的挑战。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责任感都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是先进阶层实现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有人认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没有必要强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但实际上,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没有因为主体意识的增强而增强,反而呈现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倾向,这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我认为,现在一部分大学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在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而不可及,而个人的现世生活才是最为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世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生活。而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还十分苛刻。有些大学生不仅根本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实际上对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他们表面上也很关心社会,他们就国际国内局势发表看法,虽然其中不乏合理的观点,但由于他们严重脱离实际,往往不考虑社会效果和现实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心理宣泄和自我表现的成份。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取向的特点是以爱护他人、关怀他人为高尚的职责,以奉献社会为最大的乐趣。有关资料曾对大学生进行审美价值、政治价值、理论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宗教价值等六种价值取向作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价值取向偏低,居六种价值取向的第五位。这反映当代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 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上翻译出版和介绍西方哲学及中西文化比较的书籍大量涌现,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西方哲学热”和“文化比较热”。一些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统统说成是糟粕。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某些观点,片面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等。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成为当今大学生的重要特征。据某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大公无私的提法已经过时”;60%的学生认为,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美满。”由此看,大学生偏重自我的个体价值取向高于偏重奉献的社会价值取向。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愈来愈多的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体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首要前三位是:“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2 %), “经济收入高”(60%),“工作轻松而稳定”(41%),这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较少,有些大学生对事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3.重对金钱的崇拜轻对事业的追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金钱的重视与追求是必然现象,相对于以前不敢言利的传统价值观来说,也确实是个进步。但是,一些人在追求金钱的同时,却放弃了对事业的追求。某高校调查资料显示:有12.7%的大学生认为“金钱的多少是判断人生的价值尺度”,30.6%的大学生认为“有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一部分大学生心目中,金钱同人的尊严同等重要,甚至4.4%的学生认为“为了金钱宁可失去人的尊严”。 4.自我责任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现实地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据有关资料在关于上大学的目的调查中,选择率占首位的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74.2%),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与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另据北京市市属高校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在500份问卷中, 仅有18份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目的。但学生的学习目的显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仅13.8%的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回答为今后能自食自力,谋求理想职业而学习的为33.3%,回答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学习的为23.6%。这证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目的从单纯的一纸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但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例如,回答为报效祖国和为报恩父母或教师的仅有9人。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45.2%的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