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属性的商业模式构念化与研究框架建议

作者简介:
杨俊(1980-),男,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1;薛鸿博(1990-),女,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牛梦茜(1990-),女,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商业模式是创业研究的新兴主题,既有研究文献增长迅猛,但研究结论高度零散、矛盾甚至冲突,不少学者认为缺乏概念明确性是导致商业模式研究喧嚣混沌状况的根源,但鲜有研究对此做出积极的理论探索。本文首先梳理并提炼商业模式概念的演变及其理论逻辑,发现既有研究的不足并提炼商业模式如何创造价值的架构属性,基于不同理论视角形成了不同的概念维度,特别是对于商业模式如何塑造竞争优势的价值属性研究不足。进一步地,本文构建了基于双重属性的商业模式构念化与分类模型,目的在于整合并澄清学术界对于商业模式概念的学理性认识,同时基于该模型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研究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亟待关注的关键问题,以期对商业模式形成、调整及其效应机制的理论发展和实证检验起到推动作用,最后提出了国内学者开展商业模式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DOI:10.16538/j.cnki.fem.2018.04.008

      经济社会转型诱发的企业价值创造逻辑变化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热潮,特别是近年来,商业模式迅速成为创业研究的新兴主题。既有研究文献增长迅猛,但大多数文献仍停留于概念性或理论性探索,已有研究结论高度零散、矛盾甚至冲突,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Wirtz等,2016)。针对这一事实,有关商业模式的学术研究回顾和评述的文章不断涌现,仅2010年以后,就已经有十余篇系统性文献回顾和综述发表在创业和管理领域的主流刊物(如Zott等,2011;George和Bock,2011;Wirtz等,2016;Foss和Saebi,2017)。这些综述性文献反复论述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缺乏概念明确性是导致商业模式研究喧嚣混沌状况的根源(Suddaby,2010)。正如Casadesus-Masanell和Zhu(2013)所观察的,商业模式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概念,缺乏概念明确性直接导致研究理论基础、概念操作化和测量的高度碎片化,使得领域内知识无边界扩散而不是聚焦式收敛,严重阻碍了研究进步。

      基于此,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综述或回顾已有的商业模式研究文献,而在于澄清学术界对于商业模式概念的学理性认识,因为与一般性文献综述归纳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相比较,明确商业模式概念对于在当前条件下推动商业模式研究进一步深化,显得更加紧迫而且必要。本文提出并探索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何在学理上抽象并刻画现实中复杂的商业模式实践?这一抽象和刻画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关键问题又会带来什么新的启发和认识?具体而言,本文首先重点提炼学术界对商业模式认识的演变以及演变背后呈现出的理论逻辑,挖掘既有研究中有关商业模式概念界定的分歧及其根源,填补已有研究对于商业模式认识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并提出基于双重属性的商业模式分类模型及其构念化维度,同时基于该模型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研究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行建议,以期对商业模式形成、调整及其效应机制的理论发展和实证检验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的理论探索对于进一步推动商业模式研究有着两点重要的理论贡献。第一,探索和提炼了已有研究关于商业模式定义差异来源的理论逻辑,对于我们在充分认识商业模式如何创造价值的架构属性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商业模式如何塑造竞争优势的价值属性来源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第二,提出了基于奴重属性的商业模式分类模型,不仅有助于在学术上凝练并概括现实中不同行业与不同企业之间商业模式的差异,而且重新提炼了商业模式研究框架中的关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未来研究在问题定义、研究设计和研究边界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结合中国管理实践与国内研究现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具体建议。

      二、商业模式的概念演变及其理论逻辑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商业模式研究发展迅猛,一方面,学者们针对新兴的商业模式实践开展理论探索,致力于回答商业模式从何而来、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如何影响绩效等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学者们同时又在不断总结和提炼商业模式的本质和属性,特别是针对什么是商业模式问题开展概念和理论探讨,试图将其与战略等相关概念相区分并提炼其学术价值。这两方面的研究努力交织前行,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如果我们不能在学理上澄清商业模式的本质和属性,那么我们的学术研究就难以聚焦,甚至会陷入混沌,停滞不前。定义模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所观察现象的复杂性及其理论逻辑的多样性。

      (一)喧嚣中的理论探索

      商业模式一词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学者就将计算机建模出的企业内部流程模型称为商业模式,核心是对企业流程的抽象化和模型化(Konczal,1975;Duersch,1975,1980)。但在此后二十余年,商业模式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商业模式才引起学者们重视并迅猛发展,创业和技术结合,不再拘泥于产品或服务创新,更加注重创新商业模式,涌现出一大批成长速度极快、颠覆性极强的新创企业,新的成长轨迹本质上是成长逻辑的一种转变,挑战的不再是创业者/团队的侧重于企业端的战略选择能力,而是侧重于市场端的设计并持续更新商业模式的管理能力。可以说,本质上不同于早期研究关注企业流程,这股研究浪潮在兴起之初就立足于解释“企业如何创造并获取价值”的基本逻辑(Amit和Zott,2001),迄今为止,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文献数以千计,但只有极少数文章引用了早期文献对商业模式的描述和定义。

      经济社会转型驱动的新兴实践驱动了商业模式研究热潮,既赋予商业模式理论价值,同时也给商业模式研究带来了极大挑战性。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企业价值创造逻辑变革不再局限于新兴行业,甚至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也涌现出不少新兴的颠覆者。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创新的速度远远超乎了学术研究者的归纳和总结,并且竞争诱发的创新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如何在更加广阔的行业情境下凝练商业模式本质,并将其与组织和战略等传统理论逻辑和工具相区分”自然成为商业模式研究必须直面的挑战。二是相较传统的组织和战略理论,新兴实践具有很强的颠覆性,例如,企业价值创造逻辑从传统的“供—产—销”线性模型转变为跨组织边界的价值共创,新创企业不再是相对开放的封闭系统,而是相对封闭的开放系统,供应商成为合作者、甚至消费者也可能成为生产者,这不单单是角色转变,对于背后的过程和机制的认识非常不足。那么,商业模式在学理上更有助于概括新兴实践背后的内容或特征自然等是挑战,至今对此仍争论不休(Zott等,2011;George和Bock,2011;Foss和Saebi,20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