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资源冗余:概念、测量、成因与作用

作者简介:
廖中举,黄超,姚春序,浙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廖中举(1985—),男,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通讯作者); 黄超(1993—),女,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姚春序(1966—),男,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资源冗余一直是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30年中,有关资源冗余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对资源冗余相关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剖析了资源冗余的内涵、分类结构与测量方法,围绕外部环境、风险倾向、组织以往绩效、组织规模与年龄等探究了资源冗余的影响因素,重点阐释了资源冗余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机制,包括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以及多元化战略的中介作用,行业动态性、风险资本等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为组织资源冗余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资源基础理论,也为组织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字号:

       DOI:10.16538/j.cnki.fem.2016.10.004

       一、引言

       为了降低不确定性风险、确保战略决策的及时性等,资源冗余成为现实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部分企业大幅度甚至过度缩减冗余资源。因此,冗余资源是否对企业有必要存在大量的争议。以往关于资源冗余对企业绩效作用的研究也未得出一致的结论,Singh(1986)认为资源冗余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Davis和Scout(1992)、Greenley和Oktemgil(1998)等得出负向影响的结论,而后续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不确定关系,例如,正U形(Bromiley,1991)、倒U形(Nohria和Gulati,1996;Tan和Peng,2003)、转置的S形(蒋春燕和赵曙明,2004)以及受情境因素的影响(Bradley等,2011;Vanacker等,2013)等。此外,资源冗余的具体构成,如何测量资源冗余,以及究竟哪些因素会导致组织资源冗余的差异性,也缺乏统一的结论。因此,开展组织资源冗余的研究,挖掘资源冗余的成因、剖析资源冗余作用结果的不确定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而言,通过梳理资源冗余的相关研究成果,整合形成清晰的研究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同时,丰富了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在资源冗余研究领域的运用。从实践意义而言,在对资源冗余的构成进行区分的基础上,研究影响资源冗余的因素,例如,从外部环境、组织的风险倾向等方面深入剖析资源冗余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有利于组织合理的配置各类资源,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本研究基于对文献的系统梳理,从资源冗余的概念界定出发,采用组织理论和代理理论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厘清了资源冗余的类型,以及各种资源冗余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影响资源冗余的各类因素,重点剖析了资源冗余对企业绩效、技术创新、多元化战略的作用结果;最后得出了研究结论,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四个方向。本研究可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点:系统的梳理了资源冗余的内涵、分类与测量方式,有利于清晰地认识资源冗余的构成及其测量方法;挖掘了资源冗余的前因和资源冗余作用于企业行为、能力及绩效的作用机制,为后续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组织资源冗余的概念辨析与结构分类

       (一)组织资源冗余的概念辨析

       资源是被半永久地捆绑在公司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它由公司控制,并用于使公司能够制定和实施提高效率与效益的战略(Wernerfelt,1984)。资源冗余又称冗余资源,在字面上指的是企业中过剩的、暂时闲置的资源,例如,Bromiley(1991)将其界定为“在既定的规划周期内,组织存储的可用的过剩资源”。从资源冗余对企业的作用出发,国内外学者对资源冗余的内涵界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Richtnér等,2014)。

       一方面,组织理论认为资源冗余具有积极的作用,当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它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灵活性。例如,Greenley和Oktemgil(1998)、Gentry等(2016)认为资源冗余是指那些还没有被充分部署的资源,但它使得公司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为公司制定战略选择以寻求机会提供了灵活性的手段;Levinthal和March(1993)指出它是一种知识库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最终面对不确定和动态环境时是可用的;George(2005)将其界定为“潜在的可利用资源,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可被转移或重新部署”。

       另一方面,代理理论认为资源冗余对企业具有消极作用,代理理论从委托—代理关系出发,提出组织是由委托人和代理人通过契约所构成的综合体,而冗余资源的存在仅仅对作为管理者的代理人有利,对于整个企业而言冗余意味着资源的浪费、低效。其中,Nohria和Gulati(1996)、Zona(2012)等认为冗余资源是超出生产既定水平的产量所需最低投入的那部分资源存积,例如,额外的人员、闲置资本等;Cheng和Kesner(1997)提出冗余资源是闲置在企业中增加成本、降低运营效率的资源,组织有必要减少或消除一定的冗余。将主要学者对资源冗余的界定进行了整理,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资源冗余做出了界定,既有正面的界定,也有负面的界定,但它们主要围绕“过剩、闲置”的作用展开。组织理论侧重资源冗余中“过剩、闲置”的未来作用,认为资源冗余对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十分有利;而代理理论的关注点在于“过剩、闲置”的当前作用,认为其会增加企业目前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等。因此,结合上述文献,本研究将资源冗余界定为:满足企业正常经营业务需求后暂时闲置的,但未来可能被利用的资源存积。

      

       (二)组织资源冗余的结构分类

       冗余的资源以多种形式存在于企业之中,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其分类,主要包括资源是否被用于实现战略目标、资源的易恢复程度、资源流动性和使用灵活性等。

       首先,多余资源与战略目标。根据多余资源是否被用于实现战略目标,Cyert和March(1963)将资源冗余划分为未被吸收的冗余与已被吸收的冗余两个类别。未被吸收冗余指的是未被利用的流动资源,例如,手头现金、可利用的融资或应急团队被暂时或故意闲置,但可以迅速转移到用于提高产量或满足其他一些目标;吸收冗余是被利用的资源发挥一种有意的作用,但产生多余的组织费用,例如,闲置产能或过剩人员(Thomson和Millar,20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