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Teece(1997)认为“一个企业以前的投资和它的制度会制约它未来的行为(路径依赖)”。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正是路径依赖的典型模式,即其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路径。从表1能看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明专利比重非常小,科技创新缺乏普遍性和持续性。本研究坚持一个基本的逻辑,即企业的创新发展,实际上是通过战略变革来实现的,因为战略变革实质是积极创新的主导逻辑。因此,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缺乏自主品牌等的根本原因,是汽车企业缺乏“主动创新”这一战略逻辑,其导向不利于对适时创新和持续性技术创新的支持。针对这一状况,“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的方针,并强调通过“激发企业家精神”和“构建发展新体制机制”来“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因而既指出了国家层面的发展方针与目标,同时也为研究领域指出了企业如何创新发展与战略如何变革的新课题。德鲁克[1]指出“企业目标就是创造顾客”,企业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又指出“企业是增长、扩展和变革的一种特殊社会器官”。依此理论观点,在企业层面,持续而有效的战略变革是创新发展的必要与充分的实现条件。
如何通过战略变革实现创新发展,如何克服创新发展中的路径依赖,从而使得变异机制强势,成为创新战略变革研究的焦点。德鲁克认为创新发展要求企业的信念是“不创新就死亡”,当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时,不只是及时改变战略以适应变化,而且主动以技术创新或战略创新发展自己。主动创新的特点是有计划地自我抛弃,且使得创新活动进入一个持续性与动态性的常态。按照这种要求,中国企业普遍还未进入创新常态:当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时,有些企业能够及时改变自己的战略以适应变化;而另一些企业不能适时战略变革或不能正确战略变革而导致企业走向失败。因此,针对主动性创新发展及持续性战略变革问题,揭示其组织系统内生动力,以指导企业如何正确实现“遗传—变异—选择”过程,急需科学研究的突破。 归纳国内已有研究,针对主动性创新发展及其持续性战略变革问题研究少见,从战略变革的组织内生动力视角的研究也少见。国内学者对战略变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研究视角:一是战略变革内容视角,二是基于战略变革过程视角,三是基于组织即兴能力视角。即使后两个视角,也并非进入组织探究战略变革过程和组织即兴的系统动力,而是以战略变革的前提假设或度量评价研究等为主。斯科特(W.R.Scott)等对组织理论的研究①,特别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研究视角。从这个视角进入组织体内,宜于发现企业战略变革的内在动因。依据斯科特的系统研究视角,我们容易发现“遗传强势”现象,即在一个组织体内,遗传机制在与变异机制博弈中处于强势,进而导致企业战略或主导逻辑“长期一贯制”,以至于创新发展的动态能力丧失。 针对避免组织中的“遗传强势”现象,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的观点更为明确,他指出适应“快速变化时代”的企业应该是一种“创新型组织”,这种组织会将创新精神制度化并传导到经营领域,从而实施“有计划地、系统地淘汰过时的、衰退的、旧的东西”的“创新战略”。同时因为“创新是管理层的态度和实践活动”,所以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将不切实际的、不成熟的、荒唐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创新项目”。因此,需要管理者“在整个企业中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让整个企业不断地学习”来促进创新战略的变革与实现。简言之,企业应该“有计划地抛弃过去”,并在管理者带动下通过整个组织的学习来实现创新战略变革。综上,本文基于“抛弃政策”的研究视角,对从组织记忆到组织遗忘进行系统思考,从而进入组织以探索创新战略变革的内生性动因。 二、研究背景 1.战略变革:指出创新战略变革内生动力的研究方向。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已有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可以归纳为动因、阻力、过程等研究主题。在“动因”方面研究了“变异-选择-维持-竞争”的微观演化机制驱动变革[2],“经营期望落差对管理者的战略变革行为起到显著影响[3]”,“组织学习能力对战略变革的作用路径[4]”,以及“对战略变革内在动因研究不全面,未考虑文化因素[5]”等观点;在“阻力”方面提出了“企业家关于战略变革的认知惰性,最终对企业战略变革带来刚性约束[6]”,“管理认知集中性阻碍战略变革[7]”等观点;在“系统思考”方面提出了“发展困境下的战略变革并非顺理成章,决策机制是困境下战略变革实施的重要制约机制[8]”,“情境架构所具有的动态变化性特征则影响企业战略变革决策过程出现‘进阶式’特征[9]”等观点;在“过程”方面提出了“变革是一个包括变革决策者和所有组织成员的多阶段和挑战性学习过程[10]”等观点。通过归纳,可以看出“变异-选择-维持-竞争”的微观演化机制驱动变革和组织学习对战略变革的作用等研究文献,指出了创新战略变革的组织系统内生动力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图进入组织体内部,以典型汽车企业为例分析创新战略变革互动过程,从而挖掘出创新战略及其变革的内生性动因。 2.抛弃政策:从熊彼特到德鲁克的创新内涵演变。熊彼特提出“创造性破坏”的创新理论,但是却缺乏对企业内部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机制的分析。德鲁克指出,“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系统的抛弃政策,……并且在一个企业正值一帆风顺的时候进行这些工作”②。这既是一种“有计划地抛弃过去”的系统,实际上也是企业的创新管理系统。首先,创新是一种态度(精神层面)和实践活动(制度和经营层面),最重要的是“创新是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家精神)和实践活动(管理者行为)”。其次,它通过管理者“系统地找到可以让成功的创新活动获得回报的领域”,从而确定创新战略。再次,创新型组织会将企业家精神制度化(企业文化),并且会创造出一种创新习惯(群体行为)。最后,创新实现了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价值提供。由此可见,与熊彼特相比,德鲁克创新思想强调了创新的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性(基于创新的时间性与周期性,见表2)。从熊彼特到德鲁克的创新内涵演变看,企业创新的时间性与周期性问题,提示我们针对一个企业持续创新发展问题,需要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同时也提示我们需要从时间性与周期性来考虑创新战略变革问题;更进一步提示我们,对于创新战略变革的时间性与周期性,起主要作用的是一个组织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