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企法人的权益人与企业经营者关系模糊,体制条块分割造成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并由此导致权益人对经营者控制弱化。 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和规则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经营者、代理人对资产经营缺乏冲动。 缺乏有效的金融工具支撑收购与重组活动的大规模开展。 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系统,使并购主体无法对并购对象展开重整、重组活动。 建议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设立评价国企资本经营的指标体系,尽快改变国企权益人单一的局面,引入新的、人格化的权益人促进国企开展资本经营。 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前,应采用多种形式安置国企收购、重组造成的闲置人员。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促使经理人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来从事经营活动。 一、资本经营与国企战略重组 1.资本经营 目前资本经营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使资本赢利能力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均可称作资本经营。据此,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一般化商品是资本经营的当然对象,生产一般化商品的生产要素亦成为资本经营的对象。可以说,资本经营是以资产重组、买卖购并、债务重组为工具,不断调节各生产要素,使得资本赢利能力最大化的经营活动。产品经营只有辅之以资本经营,才有可能使企业发生飞跃式质变。 2.国企战略重组 多年来,国企改革一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历史任务的核心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国企转轨、转制的过程在总体上进展较慢,同时由于国企运行机制与整个经济体制转换的严重不协调,从而使国企的综合竞争力出现下降的趋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效益低,资本盈利能力低下; ②国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幅降低,1980-1995年,国有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76.0%下降到34.0%。 ③国企的就业率及资产规模指标大幅度降低; ④国企亏损额显著扩大。 造成国企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国企的经营机制是在长期的短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当整个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化,市场逐步开放,竞争的环境逐步形成时,国企的资产组合方式与企业经营机制和缺陷导致国企竞争力逐步下降。国企竞争力下降,效益低下拖累了整个经济改革,阻碍了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因此有必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国企进行战略性的改造和重组。其一,对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进行调整;其二,对国有经济的适用范围进行调整;其三,要解决产权边界和代理人关系的利益问题。 资本经营是解决国企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追求资本效益最大化,才能提高国企整体竞争力,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资本经营的标准及其相关手段对国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组,才能完成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但是,资本经营是一种全新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众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保障国企战略重组的顺利实施。 二、国企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各种手段开展资本经营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资本经营活动,特别是国企的资本经营活动难以大规模展开。 1.案例分析 ①辽源得亨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案 辽源得亨是一家从事化纤制造的上市公司,该公司于96年底发行股票并于上海交易所上市,由于全行业不景气,加之原材料大幅涨价,该公司在94年底经营困难。当时公司总股本为8388万股,其中,吉林辽源国资局占35.8%、法人股东占21.9%、内部职工和公众股东占42.3%。总资产为2.97亿元、净资产2.03亿元、每股净资产2.42元、主营收入0.89亿元。其中:化纤制造业务占用的资产为:2亿左右;投资业务占用的资产为1亿左右。 经过全面的诊断,公司决定引入新的股东和资产,选择上海浦东川沙汽车运输总公司为合作方,并拟定了如下方案: (1)由辽源国资局以2.5元/每股以上的价格向川沙汽运转让占总股本25%的股份。合计2250万股。 (2)由辽源国资局向辽源公司购买其下属化纤业务45-55%的权益。 (3)由辽源得亨向川沙汽运收购其下属的集装箱运输业务,散货运输车队及出租车业务。该业务每年约为辽源得亨带来1800-2000万的税后收益。 (4)辽源得亨重组后,以川沙汽运业务三年业绩并入辽源得亨,辽源得亨公司的财务状况将大大改善。可申请再融资,估计再融资额为5000-6000万,连投资业务可套现资金4000-5000万,进一步收购浦东的运输项目及其它项目。 (5)待辽源得亨浦东业务规模化后,再解决该公司辽源化纤业务或改造现有化纤工艺或彻底转型。 该方案开始得到辽源得亨董事会及川沙汽运领导层的认可。接着而来的便是向辽源市委、市政府,向吉林省政府的游说工作以及国资总局的审批工作。该项工作历时7个月艰辛努力,最后辽源市政府、市委研究决定,同意向川沙汽运转让不超过15%的股权,同时得亨董事会也同意按市政府的意见办理。该决定于95年5月经国资总局审议通过。由于转让股份少于1400万股,即便转让成功川沙汽运也仅为第二大股东,最关键的是由于转让股权小,无法完成以股权换资产的目标,该方案虽获董事会及股东大会认可,但最终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