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公司租赁自己

作 者:
江华 

作者简介:
江华 本报记者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纸《劳动合同书》,把国有企业的职工、干部变成了股份制公司的员工、经理——威信公司租赁自己

      自己租赁自己,这在国内企业界还是新鲜事一桩。

      1995年初,哈尔滨市诞生了一份租赁协议——甲、乙双方分别是哈尔滨威信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威信公司)和哈尔滨轻工化学总厂(下称轻化总厂)。

      看似一纸普通的协议,可其后却蕴藏着诸多不普通:威信公司的股东为原轻化总厂的全体职工;威信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原轻化总厂的国有资产;威信公司董事会及高级领导层为原轻化总厂的党政领导;威信公司仍负担轻化总厂退休人员的工资。

      人们在拍案称奇之余,更为轻化总厂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跨出的这一大步捏了一把汗。

      轻化总厂1914年始于英国人柯布尔金创建的华英油坊,是黑龙江省最早的独资企业;1946年,该厂成为我党夺取政权后第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之一;1947年,李鹏总理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兼协理员。该厂的主要产品肥皂、香皂、农膜等都关系国计民生。

      1989年,就在全国各地小步快跑奔向市场经济之时,黑龙江省为稳定物价实施了“383工程”,即对383种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严格的计划价格,不准提价,叫做“花钱买安定团结”。当时,国内市场上肥皂的零售价格在0.90~1.10元之间,而他们只能卖0.60元,生产1吨肥皂要亏损400元左右。一下子,轻化总厂因价格倒挂补贴不到位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由轻工部综合指标排行榜上的第11位萎缩到了名不见经传。

      当"383"工程自消自灭时,留给轻化总厂的只有堆了满院子的肥皂。到1993年末,企业负债1.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68%。1994年末,惨淡经营的轻化总厂不得不关停整顿,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

      厂长丁树信组织起了生产自救。他提出了“死”一块、“活”一块的方案,利用企业的有效资产成立公司,以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创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可就在多方争取来的项目即将上马之时,有关部门认为:按照政策规定,原有的债务不能因为翻牌被取消。这样,不但贷款不可能,就连企业每一笔账目往来也被银行截留。

      丁树信苦苦地思索,一个大胆的设想跳入了脑海——全员入股,成立新企,租赁原厂!他兴奋地找来自己的助手张兆年和朱滨。二人说,好是好,只是没有先例,不知能不能行是通?丁树信激动了,第一次对共事多年的伙伴发了脾气:“当年7个农民在联产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有过先例吗?”

      很快,他们请来了市体改委、市经委的专家进行论证,找来了《公司法》、《经济合同法》逐条寻找法律依据,兵分几路筹备成立民营股份公司。1995年12月,轻化总厂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宣布哈尔滨威信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从4万元到800元不等,按责拿股,按股分红。

      一石激起千层浪,退休的老工人们闻迅赶来找丁树信:“原来虽说不开资,可总有个拖欠的地方,可今后我们有点啥事儿找谁去啊?”丁树信拉着老工人的手说:“你们放心,我保证轻化总厂的队伍不散,家业不丢,纪律不松。”一些职工兜里揣着钱却站在一旁观望,丁树信就拿出了给爱人治病的4万元钱,第一个入了股。为了让职工吃上定心丸,丁树信让张兆年出任威信公司总经理,自己则留任轻化总厂厂长。

      短短一个星期,3000多名职工集资180万元。

      公司成立以来,完成工业总产值近6000万元,销售收入近7000万元,上缴税金100多万元,给退休工人发放工资360万元,员工平均每年按20%分红。

      公司成立之初,有关部门认为此做法是“变相逃债”,而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在去年初对“威信模式”考察后形成了调查报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按照有关部门的道理,轻化总厂只能破产。如是,3000多人要吃饭,要生存,找谁?生产力要发展,与民众需求息息相关的产品要生产,靠什么?国有资产要保值增值,能保住的可能性有多少?”

      威信公司则称自己被“逼上梁山”,本来不想绕这个“自己租赁自己”的圈子,可不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有一张蓝图:若干年后反哺轻化总厂,连本带息还清轻化总厂的全部债务,如果轻化总厂能以设备和厂房入股,威信公司将变为国家、集体、个人参股,国有股份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