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多大差距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投资与建设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和影响,不仅来自科学自身的飞速发展,更来自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来自科技与经济的融合。科技要成为现实生产力,必须有一个融合的过程。技术创新是融合科技与经济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形成了一股技术创新的世界潮流。

      国外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1.国外企业技术创新概况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外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各国支持机制和措施各有特色,侧重点也不同,但都从财税、金融、组织机构等方面对技术创新加以支持。从内部运行机制看,除建立、健全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外,最重要的就是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经费。

      据调查,美国大多数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4%左右。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德国加强了对高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力度,增幅达20%。德国企业1994年用于技术研究和发展的费用为584 亿马克,占销售额的比例,1991年为3.8%,1994年5.2%,1995年高达8.1%。1981年至1991年,法国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年均递增4.7%; 1993年法国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5%,达1061 亿法朗,仅次于日本(2.2%)、美国(1.9%)和德国(1.8%)。

      从60年代起,日本便将引进先进技术和开展技术创新作为助其工业腾飞的翅膀。据统计分析,从1960年到1975年,日本共引进25777 项世界先进技术,这种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不仅使日本很快缩短了与当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且使日本以35.37亿美元的代价, 取得了相当1800—2000亿美元投入的发明成果。

      2.国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1)国家宏观控制型技术创新模式

      在法国,大型石化公司多为国有或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其高科技研究主要由国家规划并组织实施。例如,法国石油研究院(IFP )与埃尔夫公司(ELF)在炼油工艺和催化剂研究方面的合作,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与罗纳·普朗克在特殊化学品等方面的合作,乃至合资建立研究——开发——生产示范性企业等。这种合作在法国有数十年历史,已成为一个特色性做法。

      (2)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

      90年代技术创新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要求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制造和市场销售一体化,从而达到技术创新各要素的集成。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聚烯烃事业部下设UNIPOL系统部,专门开发和转让UNIPOL聚乙烯、聚丙烯技术。其Bound Blook 研究开发中心负责这项工作,该中心分为催化剂、工艺、产品研究和设计几个部分。这样小试、中试、半工业试验和工程设计配套完整,一气贯通的研究机构为科研成果迅速工业化,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了牢固的物质基础。其结果使得目前世界上有72个反应器、800万吨/年生产能力的聚乙烯采用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UNIPOL工艺。

      (3)合作开发模式

      虽然美国化工公司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技术开发力量很强,但是想在各方面都居领先地位很困难,所以许多公司都采取重点项目合作开发。如埃克森公司与日本三井油化合作开发金属茂催化剂,成功后分别在美国和日本建10万吨/年装置。 道化学公司与大学合作科研项目共有165项。杜邦公司也与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合作研究机制, 同时还引进客座研究人员。

      为了使高新技术的开发迅速实现产业化并减少风险,西欧各大化工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普遍采用了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与其他大公司优势互补性合作,以及与用户产业企业上下游结合等多种研究开发形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技术引进再创新模式

      二战后,日本的科技发展就是采取这种模式。近几年,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技术不可能都居领先地位,不少石化公司采取了先购买其他公司专长技术、进而再创新的模式。如埃克森公司向联碳购买了4套UNIPOL聚乙烯技术,现正在运转,但他们引进技术后, 自己也在大力进行开发。联碳公司已将引进的聚乙烯催化剂发展成自己的技术。埃克森公司最近把联碳公司的凝聚专利向前发展了一步,将凝聚过程中液体含量由17%提高到45—50%,装置生产能力增加了40 %—200%。

      (5)全球性公司

      90年代技术创新的另一模式,就是全球性公司的兴起。

      过去美国和日本的汽车业一向是竞争对手,现在他们却紧密合作,共同在全球各地设厂,合作生产。日本三菱汽车公司为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生产道奇·科茨小型车,克莱斯勒已拥有三菱11%的股权。马自达公司在广岛的工厂,每隔几分钟就出产一辆福特牌汽车,它的24.4%的股权已归福特公司所有。

      美国公司的国际化不局限于汽车工业,工业设备、电子、化学等部门也扩大跨国生产。IBM、道化学公司、惠普公司等巨型企业, 其海外的销售额和利润已超过国内部分。日本和欧洲的公司也纷纷在国外组织合营企业,控股从26%到80%不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