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一种整合商业模式概念框架

作者简介:
李会军,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席酉民(1957-),男, 陕西长安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江苏 苏州 215123),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和谐管理理论、领导理论、管理行为与机制等,E-mail:ymxi@mail.xjtu.edu.cn;葛京,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采用系统、动态和整体的视角构建了一种整合商业模式的概念框架。框架将商业模式的内容与过程,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和谐耦合的机制予以整合;强调了领导在其中的核心作用;界定了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关系;突出了商业模式实施与变革的过程与机理;改进了对商业模式绩效的测量方法。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建议。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网络与通信的发展,商业模式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对这一概念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1],关于商业模式的学术论文呈现出喷涌的态势[2],一些学术期刊还推出专刊对其进行探讨①。同时,这一概念也经受着众多的反思和批判。它究竟是“一种能够指导人们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的工具,还是(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缺乏真正经济意义的符号”[3]?学者们批判商业模式在其基本定义与本质上是不清晰的、肤浅的,是“一种错误思维的发明和自我欺骗”[4];“迄今为止尚未形成让广大研究者普遍接受的语言,以便这些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视角检视其他研究者关于商业模式构念的研究”,因为存在着太多的商业模式的定义及分类[2]。批判还集中在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学者们认为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未得到足够的重视[5],缺乏良好界定的理论基础[2,4,6]影响了对商业模式的进一步研究。

      引起以上批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模式包含了众多重要但又相互分离的主题——交易、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和联盟、认知、经济机遇、价值创造与获取,同时又强调不同的分析单元与层级[7]。这就使得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整合。近年来,尽管已有一些学者尝试了对商业模式概念及理论框架的整合性研究[5,8-10],但单一的或整合的理论框架仍未形成[10],构建完整的商业模式理论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11]。

      本研究正是响应上述呼吁,基于和谐管理理论,以整体、动态和系统的视角尝试对现有的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以建立一个内容与过程相结合、动态演化的概念框架。

      1 商业模式理论的回顾

      1.1 基本的商业模式理论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①对商业模式内容的研究。这部分主要是指商业模式所包含要素或组分的界定。从相关的文献回顾来看,这部分的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也成为已有研究中成果最丰富的部分。②对商业模式过程的研究。这部分研究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商业模式设计形成与实施的过程,即关注“如何做”的问题;另一部分是商业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对这一部分的研究虽然比第一部分少,但却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10]。

      1.1.1 关于商业模式内容的研究

      TIMMERS[12]认为商业模式是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包括对不同活动参与者及其角色、不同活动参与者的潜在利润及收益来源的描述。

      AMIT等[8]从交易的视角出发,认为商业模式包含交易的内容、结构和治理:内容指用于交换的产品和信息,以及实施交换所需的资源和能力;结构指交易的参与者及其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包含交易的顺序和采用的机制;治理则指信息流、资源和产品被相关参与者控制的方式,也包括组织和激励交易参与者的合法的形式。

      ALT等[13]在一篇回顾性的文献中,从结构视角列出了商业模式所包含的要素:使命、结构、过程、回报、合法事项及技术。他们认为使命是商业模式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之一,因为它包含了对组织总体愿景、战略目标和价值主张的理解;结构决定了谁构成某一特定商业社区(价值链或价值网络)并关注产业、客户与产品;过程是对使命和结构更详尽的表述,如价值创造过程、产品构造过程等;回报是商业模式的底线,只有产生回报的商业模式才可能生存;合法事项则关系到商业模式的所有方面,它可能影响到整体的愿景,也会影响到结构和价值创造系统的决策;技术可能既是商业模式的推动者,也是制约者,必须考虑到技术的持续发展及其对商业模式设计的影响。

      CHESBROUGH等[14]从价值产生的逻辑顺序上确定了商业模式应该包含的6个基本要素:①对客户价值主张的描述,即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②明确目标客户细分市场,即技术或服务提供给谁,基于什么用途和目的,组织采取什么样的回报机制;③确定企业为生产和销售产品与服务所需要的价值链的结构,确定所需要的互补性资产;④评估利润和成本结构;⑤明确组织在价值网络中的定位;⑥形成竞争优势。TEECE[6]也做了类似的界定。

      OSTERWALDER[15]提出了商业模式的9要素构成模型,包括伙伴网络、价值主张、客户市场、关键活动、关键资源、客户关系、分销渠道、成本结构、回报流等。

      总之,对商业模式内容的研究,①可以从价值链的分析入手,包括组织、合作伙伴及客户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②应该考虑组织为实施其价值主张所采取的价值链中的活动,以及组织内部流程和相应的资源与能力;③还应包括技术、法律、制度等宏观环境要素。

      1.1.2 关于商业模式过程的研究

      VAN DE VEN[16]区分了3种关于过程的定义: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解释,即输入-过程-输出的形式;②个体或组织活动的概念或变量分类,是一种随时间而变化和测量的变量;③描述事物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事件序列,如形成-实施-成长-适应-终止。借用其概念,本研究认为关于商业模式过程的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模式的设计形成与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如何利用恰当的决策过程与管理体系,持续地影响商业模式的质量[17];另一个是关注商业模式随时间而变化的形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