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一个整合性的多维概念体系

作者简介:
李鹏飞,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席酉民(1957- ),男,陕西长安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江苏 苏州 215123);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和谐管理理论、领导理论、管理行为与机制等,E-mail:ymxi@mail.xjtu.edu.cn(西安 710049);张晓军,西交利物浦大学;赵新宇,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基于现有研究,从哲学层面和类型两个维度将不确定性发展为一个多维的概念体系。从不同层面对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在哲学本体论层面,不确定性的核心内涵是随机性和无规律性;在认识论层面,不确定性的核心内涵是不可预测性。对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状态不确定性侧重于描述环境要素的状态;作用不确定性侧重于描述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回应不确定性侧重于描述应对环境的管理回应。认识论层面不确定性受本体论层面不确定性等环境特征、感知过程和感知者的影响。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4 年 06 期

字号:

       不确定性是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主要体现在组织和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因此受到环境学派、决策学派和战略管理等诸多领域的重视[1~3]。

       不确定性研究倾向于基于外在维度对不确定性来源进行划分。比如,学者们或按照组织所在环境的构成将不确定性分为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竞争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组织自身的不确定性等[4,5];或按照决策的一般流程将不确定性分为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对信息诠释的不确定性和备选方案的不确定性等[2];或按组织运行的基本规律将不确定性来源分为环境与战略之间的差距、战略与组织群体间的差距、组织群体与组织结构间的差距、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间的差距、预期与结果间的差距[6]。同时,学者们也研究了不同来源的不确定性对高管团队决策、组织战略、创业行为、组织绩效等的影响以及组织如何应对不确定性[4,5,7,8]。

       虽然不确定性在研究中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学者们对不确定性(自身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分歧,远没有达成共识[9,10],只有少部分研究直接关注不确定自身概念的界定和剖析。现有研究表明,本体论层面不确定性和认识论层面不确定性并不是一个概念[11];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对组织管理或决策的影响及应对机制也有所区别[1]。结合哲学层面和类型两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界定有助于厘清不确定性的内涵,减少对不确定性理解的分歧,但是,尚没有结合这2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综合梳理和深入探讨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确定性,廓清不确定性在不同哲学层面和类型中的内涵,以理清各种不确定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文综合哲学层面和类型两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诠释和界定,在整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不确定性发展为一个多维概念体系。

       1 不确定性:已有研究评述

       在直接关注不确定性概念和内涵的管理研究中,一部分学者将不确定性看作单维概念。比如,KNIGHT[12]认为,不确定性指事件结果概率的不可知,同时对可度量的不确定性和不可度量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区分;SCHMIDT等[13]认为,不确定性涉及一种感知能力缺失,此状态下无法控制或精确预测组织与环境的互动结果;BECKMAN等[4]将不确定性定义为由于信息不完善引起的组织对未来的预测困难。更多的学者将不确定性看作多维概念。比如,LAWRENCE等[14,15]认为,不确定性与特定时间环境信息的确定性、环境的变化速度、最终反馈的时间跨度以及因果关系的确定性等相关,并基于对环境的客观特征的感知开发了不确定性的测量量表;DUNCAN[16]综合之前研究,从不确定性感知的角度提出不确定性由特定决策环境下的信息缺失、决策失误给组织带来后果的不清楚和环境因素对决策成败影响的预测无力3个部分组成,而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能够增加感知到的不确定性;LIPSHITZ等[2]对102个不确定性环境下决策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不确定性可以分为结果、状态和备选方案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包括信息的不完整、理解的不恰当和备选方案的不可区分;王益谊等[17]对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认为不确定性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提出管理领域中的不确定性指由于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和行为不稳定性造成的人在进行预期时产生的一系列未知。

       对不确定性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研究中,MILLIKEN[1]对不确定性类型的划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引用,他认为,现有研究中对不确定性的定义主要涉及3类:对未来事件概率分配的能力不足、因果关系信息的缺失和精确预测决策未来结果的能力不足。综合现有研究后他从对不确定性感知的角度将不确定性定义为个体准确预测某种事物的感知能力的不足,并提出不确定性有状态不确定性、作用不确定性和回应不确定性3种类型。基于MILLIKEN的研究MCMULLEN 等[7]从感知者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视角将不确定性的3种类型转化为3个问题: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

       现有研究一般从两个层面看待不确定性,即组织环境的客观特征及其主观感知[8,11]。将不确定性归为本体论层面概念的学者认为,不确定性是一种组织所在环境的物理特征,与人对环境的认知无关,是对组织环境特征的一种客观衡量,但直接对此层面不确定性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研究并不多。此时,不确定性的核心内涵是随机性和无规律性。

       客观环境不仅会直接影响决策结果或组织绩效,而且会通过认知间接影响。客观环境需要先被组织感知,然后影响组织行为和决策选择,进而影响组织绩效和决策结果[18]。客观环境和对环境的感知并不是一个概念[19]。本体论层面作为环境客观特征的不确定性和认识论层面作为环境主观感知的不确定性同样也不是一个概念。感知到的不确定性不仅受到被感知环境客观特征(包括本体论层面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也会受感知过程以及感知者自身经验和认知的影响[20]。即使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相同,感知者所感知到的不确定性也不一定相同[21]。现有经验研究也表明,作为环境客观特征的不确定性和作为环境主观感知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区分,两者之间仅是弱关联[11]。单纯将不确定性作为本体论层面概念可以恰当和精确地研究客观环境对组织绩效或决策结果的直接影响,却不利于对“环境客观特征”和“对环境特征的感知”这两个概念进行清晰的区分,从而对“客观环境—感知到的环境—行为或决策选择—组织绩效或决策结果”之间关系研究的恰当性和精确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客观环境对组织绩效或决策结果的间接影响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因为组织管理和决策更多地是应对感知到的不确定性[18]而非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综上可见,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感知到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区别,单独将不确定性作为一个本体论层面环境客观特征的衡量并不利于精确地挖掘不确定性在管理研究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