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学的发展是在运用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目的就是要对中国企业的战略行为做出符合中国情境的解释和指导。在这个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基于市场基础的观点,更偏向于从中国企业所处环境的情境特征出发,研究中国企业的战略行为,包括解释中西方企业战略行为的差异性[1,2]。另一些学者则基于资源基础的观点,从中国企业所具有的自身特征出发,研究中国企业战略行为,解释中国企业之间在战略行为上的差异性[2]。本研究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引入制度理论,揭示了中国企业的制度环境与企业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整合了上述两种视角对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能够更全面解释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概念框架,从而为在经济全球化和现行经济体制交互作用下优化中国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中国的世界级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 1 影响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主要情境特征 在研究中国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学者们遇到的第1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在战略行为上不同于西方企业?在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学科发展的“情境钝感”阶段上,国内外企业战略行为上的差异主要被归因于中外企业特性的差异。在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学科发展逐步从“情境钝感”向“情境敏感”转变以后,这种差异被逐步归因于中西方企业所处情境的差异,包括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对中国企业战略行为所进行的情境嵌入式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中国企业在战略行为上的独特性主要源于所处制度环境的独特性;源于中国经济转型在内容和方式上的特殊性。与其他经济转型国家相比,中国所实施的经济转型在内容上是一种双重转型[3],既包括从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向较为发达的工业社会的所谓经济发展转型,也包括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所谓经济体制转型。中国所实施的经济转型的推进方式是渐进、放权和试验式的[4]。这就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企业所嵌入的制度环境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情境特征。中西方学者对中国企业所处制度环境特征的表述很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述主要有以下3种: (1)转型经济 多数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研究均将“转型经济”视为中国独特的情境特征,即中国企业战略行为既受市场经济体制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5]。受渐进式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仍然广泛和频繁地困扰着经济、市场和企业的正常运行,主要表现在:①各级政府手中仍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致使这些资源无法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和有效率地配置;②各级政府仍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③国有经济的比重偏高、效率低下,而非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④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政治体制和法制环境仍然存在严重缺失或不健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集中表现在区域竞争和地方保护对国内市场的分割[6]。支撑区域竞争和地方保护制度的机制源于以下3种机制的相互作用,即对地方政府的放权式管理、地方官员的任命制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2)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相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兼具高增长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特点[7]。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仍然具有明显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境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给中国企业带来大量的发展机会:①中国的国际比较优势,尤其是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中国外向和内向企业带来大量的增长机会;②各级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过多干预不正常地扩大着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差异。由此,机会带动增长至今仍然是中国企业主要的战略导向[7]。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包括各种制度、规则和各种参与者及其行为都还不完善,因此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完全有可能在并不具备相应竞争优势条件下,利用体制不健全、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8]。 (3)制度环境差异化 在渐进、放权和实验式的经济转型中,中国各级政府一直通过差异化的制度和政策的办法分别或者轮流地推动着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不同隶属关系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一直给予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甚至不同资源和实力的企业以不同的优惠或者保护政策。与西方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中国市场经济缺乏统一性和公平性。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区域的企业所嵌入的制度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者说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影响在内容和程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因企业而异”的情况。在区域竞争和地方保护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制度环境的差异化特征在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竞赛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2 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情境特征解释 受上述独特情境特征的影响,中国企业在战略行为上表现出了哪些不同于西方的特点?这是中西方战略管理学者都试图回答的第2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中西方企业在战略行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增长方向和增长方式上,如对行业多元化增长战略的偏好;从根本上看,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管理导向、战略思维模式以及如何应对制度影响上。对于中外企业战略行为上的这些更深层次上的差异,需要根据中国企业所处的情境特征,分别从制度基础和资源基础观的视角作出合理解释。 (1)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 由于中国“转型经济”情境特征的影响,中国企业在基本经营理念的选择上不同程度地陷入了第1个“两难困境”,即无论是选择“以政府为导向”还是选择“以市场为导向”,都面临着“难以取舍”的局面。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并存一直被认为是转型期中国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9]。在无法准确判断或者预测政府还是市场更重要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选择了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但是往往会忽视来自于政府的各种机会和威胁;另一些企业选择完全“以政府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但是往往又会忽视来自市场的各种机会和威胁。多数企业曾经试图在具体的战略决策中采取“两手抓而又两手都硬”的方式去应对这种“两难困境”,即“一手抓市场,一手抓政府”[10]。然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上述两种管理导向在根本上是难以兼容的,因为支撑这两种管理导向所需要的资源、能力,尤其是价值观是完全不同和难以整合的。从长期或者战略上看,因为缺乏支撑政府导向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优势,长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往往无法有效把握来自政府的机会或者化解来自政府的威胁;因为缺乏支撑市场导向所需要的资源、能力优势,长期坚持“以政府为导向”的企业往往难以有效把握来自市场的机会或者化解来自市场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