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3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10)02-0088-06 印度在高等教育方面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国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在学人数,并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在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还是在经费投入、办学结构等方面,两国政府都面临着一些类似的问题与挑战。探究印度政府与大学关系模式的特征,可以为改善我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印度政府与大学的基本关系模式 印度的大学是依照英国的大学为范本而创建的,但它却并未完全遵循英国的大学自治传统。在印度,大学与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印度独立后,政府成为了大学的创办者、经费提供者、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推动者,成为了促进印度当代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问题是印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核心问题,考察印度政府与大学的基本关系模式,印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长处与弊端便可一目了然。 印度政府与大学的基本关系模式,集中体现在大学管理体制、大学办学模式以及大学运行机制上,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印度高等教育体制的核心内容。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印度高等教育的行政权力体制与其政治体制相适应,是一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中央联邦政府和邦政府共同承担着领导和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责。 中央联邦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权限包括:制订全国高等教育政策和规划;协调和决定高等院校的标准;批准、建立和管理中央大学、国家重点理工学院;推动大学和校际中心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国内外大学、学院的合作与交流;为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提供经费,通过拨款委员会对大学的发展进行监督、指导和促进等。① 值得一提的是,总统在印度的大学管理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印度中央大学的校长由总统亲自任命;总统兼任所有中央大学巡视员(Visitor)的职务,通过委托特派员或专门的工作组对中央大学的教学、科研、财务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等。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中央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和控制,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 邦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权限包括:负责建立邦立大学和学院;制定邦立大学法案,使邦政府的干预合法化;为邦立大学及附属学院提供办学经费;设立专门管理高等教育的机构,指导、管理和促进邦立大学的发展等。在印度,邦政府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除了联邦政府设立的少数几所中央大学外,绝大多数的大学均属邦立大学。邦立大学校长一般由该邦邦长兼任,其主要职责是任命副校长和主持每年的毕业典礼大会。一般情况下,邦长并不参与大学内部的具体管理事务,而是由副校长负责全面主持大学的工作。但在副校长的人选确定上,邦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邦立大学的重要人事任命权实际上被邦政府所控制。② (二)公私合作的“伙伴关系”办学模式 自独立以来,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印度高等学校的在学人数已位居世界第三。与此同时,印度还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如印度理工学院、加尔各答大学、马得拉斯大学、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孟买大学等等。如今,无论规模还是质量,印度都已跃然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印度是如何建立并支撑起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发展壮大的? 究其原因,因为印度拥有独具特色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办学模式。在这种办学模式下,政府既不是唯一办学主体,也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虽然从形式上看,印度所有的大学均属于公立大学,它们都是由中央联邦政府或邦政府出资兴办的,但这些中央直属大学或邦立大学80%以上都拥有若干个附属学院,而在这些附属学院中又有80%左右都是私立学院。由于印度高等教育法规定,只有大学才有学位授予权,因此这些附属学院只能通过依附于某个大学的方式让其学生从所依附的大学获取学位证书。这就形成了一种公立大学与私立附属学院相互依赖、政府与社会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优点是: 首先,以数量不多的大学为依托,构建了庞大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印度虽然只有370多所大学,但平均每个大学建立了50个左右的附属学院,事实上,一个附属学院就是一大学的办学点,附属学院的不断增多使得印度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通过这种办学模式,目前印度高校数量已达到18000多个,③目前90%以上的印度大学生均就读于设立有附属学院的大学,附属学院容纳了全印度89%的本科生、66%的研究生和82%的教师。④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附属学院的发展支撑和维系了印度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推动了印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其次,广纳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又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作为一种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办学模式,印度大学附属学院是在各种非政府力量参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尽管政府也会给予附属学院一定财政补贴或会通过其依附的大学对附属学院进行管理和控制,但就总体而言,学院主要还是由个人、慈善团体、私营企业或组织提供资金并进行管理。这种办学主体和办学经费多元化的策略,不仅使大学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而且使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政府公共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也为印度“全纳性教育理念”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大量社会弱势阶层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