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的均衡: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协调度的动态考察(2004—2008)

作者简介:
方鹏,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5);高耀,男,博士,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127);顾剑秀,女,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5)。

原文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高等教育程度发达,考察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利用2004—2008年动态时间序列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并没有乐观的呈现出持续向“协调”迈进的发展态势,而是在不同的年份,协调度有不同的变化,有些城市协调度上升,而有些城市协调度则下降;在不同的年份,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虽然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最后从搭建平台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共赢,构建“四轮驱动”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错位发展以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新跨越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95-1760(2013)01-0005-21

      一、引言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力量在空间形式上的集中表现,城市群的发育程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1]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而要实现该地区经济高速可持续增长,减少资源消耗压力,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友好发展,必须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走科技创新之路。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密不可分,高等教育可以为地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区域高等教育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应该保持适度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一方面,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两者可以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高等教育发达,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2][3]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长三角以1%的国土面积,不到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以上的GDP,吸引了占全国近50%的境外资金。[4]从高等教育资源来看,长三角地区具备雄厚的高等教育基础,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在国内名列前茅[5],以2008年为例,长三角地区共有普通高校229所,普通高校教师157820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257.16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在国内同类城市群中首屈一指[6]。有学者(高耀,刘志民,2010)对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过相关研究,但上述研究只是一种静态层面上的考察。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权威统计数据为基础,从动态角度对该区域近年来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以拓展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为更高程度、更宽领域上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对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协调度的动态发展情况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最初学术界较为关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巴克姆·哈德森(1974)[7]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刘易斯·索罗姆(1985)[8]对教育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杰·吕克等人(1995)[9]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萧今(1998)[10]分析了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深圳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此外,有学者还研究了自然资源禀赋、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作用关系[11];有学者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例对经济增长中的高等教育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12]: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的数据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教育回报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3]。上述研究结果均表明,高等教育对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应的,经济发展也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将研究重心转移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上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理论层面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等视角;实践研究主要以某个区域为案例,分析该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经验及不足,探讨实现协调发展的策略等。[14]

      理论研究方面,李新荣(2008)[15]的研究认为:“从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看,当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时,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高等教育往往也发展较快,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则相对缓慢,反之,称二者之间协调性差或发展不协调。”傅征(2008)[16]分析了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着区域布局不平衡、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不成正比等问题。”毛盛勇(2009)[17]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程度不高,特别是有些省份二者之间偏离程度很大,这对当地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很不利。”此外,学者们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刘晓明和闵杰(2008)[18]的研究认为:“地方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既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高度来考虑,也要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角度来思考,以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张宏军(2010)[19]和马贞荣(2011)[20]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实践研究方面,姚聪莉(2008)[21]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周桂芳(2009)[22]对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晏维龙等人(2008)[23]对江苏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毛海宝(2009)[24]分析了中小城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此外,张艳(2010)[25]、崔荣芳和杨海平(2011)[26]、王熙和王康文(2011)[27]等人分别对泛东北区域、海南省和湘鄂渝黔桂边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大致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宏观性的理论分析偏多,微观性的实证研究偏少,尤其缺乏建立在严格统计数据及计量模型分析基础上的实证类研究成果;其次,在少数实证类研究成果中,大多数研究是基于省域或特定区域为研究单元,缺少对城市群或特大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相关研究;最后,静态层面的研究偏多,动态层面的研究偏少,尤其是对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方面的动态研究目前几乎还是空白。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进行实证考察,冀望为更快、更好地实现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