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的构建同理论提出者对组织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有关,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把组织环境看作是稳定的,研究重心在组织内部。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一直被视为相对稳定的环境要素,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都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探讨组织管理问题需要考虑的外在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组织惰性(organizational inertia)研究的重视正是缘起于企业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的日益增加。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组织惰性理论研究无论在文献数量方面还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学术界对组织惰性的概念界定、组织惰性的生成与克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积累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已经从企业组织自身延伸到企业外部环境,研究视角从管理学、经济学领域延伸到社会学和生态学等领域。通过一些相关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组织惰性研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基于同一视角的理论对组织惰性的生成和组织演化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视角的差异导致对问题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各异;甚至仍然缺乏对组织惰性的生成机制、克服组织惰性的动力与实现机制研究的系统性成果。 一、组织惰性的涵义 到目前为止,组织惰性的概念并无统一用语,与组织惰性相似的概念还有企业惰性、管理惰性、积极惰性、认知惰性、行动惯性、组织惯性、结构惯性等。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不同学者对组织惰性的理解并不相同。 (一)战略论者的理解 战略论者对组织惰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侧重于从认知、行动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解读。Hodgkinson提出认知惰性(cognitive inertia)的概念,认为企业主一旦借助于所选定的战略取得成功,就可能完全依赖于已形成的曾使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能力的思维模式,从而使他们不能察觉在其周围经营条件中发生的、尚未变得明显和普遍的变化,这就使其失去适应这些变化的能力。[1]Sull提出行动惯性(action inertia)的概念(也译为“行动惰性”、“积极惰性”等),认为“行动惯性是指组织面对周围环境的巨大变化,仍按照已确立的行为方式行事的倾向”。Sull指出:“大多数优秀公司都把荣耀归功于自己特有的竞争模式,然而,当公司的市场变化时,原本带来成功的模式却导致了失败。沉醉在过去成功的思维与工作模式中,这些市场领袖只一味地加强曾被证明有成效的活动,虽然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自己从洞中挖出来,可实际上却只是把洞挖得越来越深。”[2]Barton从核心能力刚性的角度探讨了组织惰性,认为“核心能力(容易)形成核心刚度,其中最普遍但也是最不被人意识到的原因之一是过分强调目标。这就是说,人们总是屈从于一个简单的概念,即好东西多多益善。以前有益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结果过犹不及,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他还指出了核心能力刚性的四个特征:对以往经验的盲目迷信、企业内部限制创新、限制未来进行创新性的试验、从企业外部吸收的新知识被滤除。[3] (二)环境论者的理解 环境论者对组织惰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境选择与路径依赖两个方面。组织生态学者Hannan和Freeman从环境选择的角度提出结构惯性(structural inertia)的概念(也译为“结构惰性”或“组织惰性/惯性”),认为结构惯性即组织保持现存结构状态不变的特性,“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回应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是因为组织结构存在无法任意改变的维持旧有形态的惯性”[4]。根据这一理论,种群内部的选择有利于那些结构惯性较高的组织,但种群内部的个别组织并不能用自己的力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变化了的环境面前,这种结构惯性便体现为组织惰性。Arthur在论述经济学中的自增强理论时指出,经济系统有可能由于自身前期历史的影响而选择一个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均衡,这个均衡一旦被选择,以后就会被不断地重复选择,形成一种“选择优势”。把系统锁定于这个劣等均衡。[5]David认为在技术变迁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佳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改变,即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自我强化趋势”[6]。North进一步指出在制度领域也存在路径依赖现象,认为“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7]1。North还指出,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弄得不好,它们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7] 综上所述,环境论者侧重于从环境变迁的角度解释组织惰性,认为组织惰性是环境选择的结果(企业是被动的),具有不可改变性;战略论者侧重于从认知、行为和资源依赖等方面进行解释,认为组织惰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企业是主动的),具有可改变性。笔者认为,组织惰性是相对于变化了的组织环境而言的,环境不变,则不存在组织惰性,只有组织惯性和组织适应性。组织惰性是组织与环境共同演化的结果,组织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搜寻有效的行为方式,这种有效的行为方式在环境发生本质变化之前以惯性的形式发挥积极作用并推动组织发展,但在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后则转变为惰性。所以组织惰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企业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组织方式会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但企业也可能会完全依赖该方式,不能察觉到其所处的环境中已经发生的、尚未变得明显和普遍的变化,从而使企业失去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