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顾客终身价值理论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顾客了解产品和品牌的信息资料和各方面的评价资料越来越方便和快捷,顾客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和话语权[1]。顾客权利性质的变化,引发了顾客品牌转换频繁,忠诚度降低,为了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获取顾客终身价值,顾客资产管理理论由此而产生。 “顾客资产”的概念首先由Blattberg和Deighton提出,Rust、zenithal和Lemon[2]对“顾客资产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他们认为顾客资产是企业所有顾客终生价值(CLV)折现现值的总和,是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资产。企业应该通过与顾客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创造出顾客的终生价值进而转变成企业或组织能够予以测定并管理的财务性资产[3]。企业要真正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必须注重顾客的终生价值,把顾客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进行经营,使其最大化。然而,顾客终身价值概念需要明确:(1)“终身”的概念。是否指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还是指仅顾客有购买行为的期间?(2)如何体现终身顾客的质。大顾客、中顾客、小顾客哪个是好顾客?不同的企业或企业在不同营销环境下是有区别的。(3)如何体现终身顾客的量。每次购买量很少的常客不一定是好顾客,因为他从竞争对手那里购买的份额反而更多;非常客不一定是该放弃的顾客,因为他每次购买的量较大。(4)顾客价值如何测定。顾客价值用交易金额的可以测定,但无形价值如何测定? 2 顾客终身价值的适用性分析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顾客资产管理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的研究,企业界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顾客终身价值的适用性。顾客终身价值的实施,需要企业站在营销战略的高度来实施顾客战略,而不是采用战术性的营销策略来控制、暂时赢得顾客。然而,很多企业对营销战略与策略认识不清,由于有多种不确定因素,企业更喜欢采用营销策略,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是制定营销战略追求顾客的长远价值。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企业界没能充分认识到营销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而只是制定一些模糊不清的营销战略;另一方面,面对顾客导向的美好愿望与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之间的现实矛盾,企业的营销战略制定和实施常常是流于形式和无效[4]。 2.1 企业获取顾客的出发点与顾客终身价值理念的偏差 唯利是图是企业的本性。在营销实践中,企业采用的“营销全凭一张嘴”、“征服顾客”、“谋略”、“商战”、“策略”、“策划”、“推销术”等营销策略均受到顾客终身价值理念挑战,亟待用新的战略思路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承认这些策略就目前来说,对于企业争取顾客提高顾客占有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现有企业的通常做法。事实上,企业正是利用消费者是非专家购买,信息的不对称,通过营销策划来获取顾客。然而,这些策略与顾客终身价值实施是不相吻合的。 2.2 营销政策的调整 由于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营销目标不同,制订的营销政策也有所不同。以追求高利润为目标时,企业就可能制订以牺牲消费者的物质利益为前提的营销政策;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时,企业通常采用降价策略,但往往是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或减少产品功能为前提的等等。不同CEO的营销思想、思路、面临的营销环境等都有所不同,随着企业营销目标的调整和CEO的更替,顾客资产管理的连续性就必然受到影响,难以自始至终贯彻。 2.3 顾客终身价值实施受到顾客群体的挑战 顾客群体的构成和组合是不断变化的[5]。(1)从客情关系看,重视客情关系维护和注重人际交往的顾客群体,忠诚度相对较高。尽管现代社会是一个交往的社会,但这部分群体只是占少数的中高端顾客。(2)从顾客购买动机看,求名、求便、求嗜好、求安全的顾客忠诚度高,而求廉、求实、求新等顾客忠诚度低。(3)顾客身份地位的变化。随着顾客身份地位的变化和工作生活交往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顾客忠诚度的变化。(4)从利益上看,企业之间、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具有临时性和暂短性。(5)从顾客满意上看,顾客满意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时期顾客满意的标准存在差异。即使是满意的顾客也不一定是忠诚的。20世纪90年代,随着顾客满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美国学者Reichheld研究发现有65%至85%的满意或非常满意的顾客跳槽,不少以服务于所有顾客为宗旨的企业陷入了满意的困境之中[6]。(6)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模式看,发达国家计划性购买占28%,冲动性购买占78%。 2.4 顾客终身价值实施受营销策略的局限 企业战术性的营销策略只能增加顾客购买次数,但较难培养忠诚顾客。(1)顾客需求不断变化。企业只有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满足顾客需求,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新产品创新上持续领先。(2)产品卖点竞争激烈。在营销上,目前大多数企业进行的是产品卖点的竞争。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产品,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能在某些方面领先同行,而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领先,产品卖点变化快,企业难以时时领先。(3)促销策略变化快。企业为了吸引顾客,促销策略往往采用加大对顾客的诱惑力,在价格战不断升级的同时,服务战和品牌战也在不断升级。正如科特勒所言:“大多数的营销理论和实践往往集中在如何吸引新的顾客,而不是维系现有顾客方面,强调创造交易而不是关系”[7]。1995年,Aveni提出“超竞争环境”(Hyper competition)的概念,指出: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动荡、复杂,企业很难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每一种竞争优势都可能迅速地被侵蚀。企业不能靠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来保住市场,必须积极地‘破坏’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也破坏竞争对手的优势,通过提升和转移优势而不被对手超越,使对手无法锁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