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战略、创新与绩效的关系

——基于企业战略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忆(1976- ),男,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司有和(1945- ),男,安徽含山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重庆 400030)。

原文出处:
科研管理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397家中国企业的样本数据,基于防守者、前瞻者和分析者的企业战略分类,对知识管理战略、创新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防守者依靠编码化战略推动两类创新,依靠探索式创新提升绩效;前瞻者依靠人际化战略推动两类创新,依靠利用式创新提升绩效;分析者依靠人际化战略推动两类创新,并同时依靠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提升绩效。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9 年 10 期

字号:

      1 引言

      在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以求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能力的同时也进行新能力的探索[1]。探索(Exploration)和利用(Exploitation)这一对概念[2]由此成为组织学习[3-5]和创新[6-9]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既有文献认为,企业应同时开展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10,11],寻求创新的平衡(ambidextrous)[12]。但是关于“如何推动两类不同的创新行为”,以及“两类创新行为如何影响绩效”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现有的实证研究侧重于分析组织控制机制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影响[9,13],较少涉及知识管理与两类创新行为的关系。虽然很多理论文献认为,知识管理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因素[14,15],而且已有部分学者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的知识管理方式(组织编码、人际交流)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影响[2,16],但这些研究的结论均未得到来自真实企业数据的证实。正如Miller et al.(2006)[16]在其论文的研究展望部分所提到的:“探索和利用都是可测量的企业战略行为,结合对人际交流模式的测量,可以更好地解释组织学习现象。仿真研究的结果作为可检验的假设,其可靠性有待来自真实组织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

      此外,理论文献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应与企业战略(business strategy)相匹配[17,18],但是关于“如何匹配”还缺乏细致的研究结论。具体到某一种战略类型的企业,我们尚不能确定地指出哪种知识管理战略能够更好地推动创新。由于该问题仍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所以难以对企业实践给出明确的指导,这导致现实中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对知识管理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尤有必要。

      与此类似,国外的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在不同战略类型的企业中,两类创新行为对绩效的影响是有区别的[19,20]。不过,这些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而且由于情境的差异,国外研究所得结论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企业,因此需要在中国情境下对这些结论进行验证。

      因此,本文将依据397家中国企业的样本数据,考察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前因及后果。区别于之前的实证研究文献,本文将检验知识管理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推动作用,并关注“知识管理战略→创新行为→绩效”的关系链,分析不同战略类型的企业(防守者、前瞻者和分析者)[21]中该关系链表现形式的差异,以期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为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2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2.1 探索式/利用式创新

      组织层面的创新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管理系统、新计划和新流程等[22]。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则主要依据创新的幅度和知识基础来区分。

      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大幅度的、激进的创新行为,其意图是寻求新的可能性[2]。企业通过探索式创新设计新产品、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发展新的分销渠道、为新的消费者群体提供服务[6,9,10]。探索式创新强调获取和创造全新的知识,力求脱离和超越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3,9,23]。

      利用式创新是一种小幅度的、渐进的创新行为,其意图是对现状进行改进[2]。企业通过利用式创新改进现有的产品设计、拓展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扩张和丰富现有的产品线、提高现有分销渠道的效率、为现有的顾客群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6,9,10]。利用式创新以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为依托,强调对现有知识进行提炼、整合、强化和改进[3,9,23]。

      2.2 编码化/人际化的知识管理战略

      学者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几项基本的属性,如知识的内涵(着重于显性或隐性知识)、如何获取知识、知识环境的稳定性等[24]。其中,依据企业所注重的知识内涵,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编码化战略(或显性导向战略)和人际化战略(或隐性导向战略)是最为常用的分类方式[17,25,26,27]。

      编码化战略(codification),是指企业将知识进行编码,存储于文档或结构化的数据库中,便于组织成员获取和使用[17]。该战略强调将知识文档化,使知识与人分离,主要通过人与文档之间的交互来传递知识,适合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人际化战略(personalization),是指企业认为知识和人是不可分割的,知识(以隐性的形式)存储于员工头脑和人际网络中,因此,通过鼓励人际交流、营造人际网络来管理知识[17]。该战略强调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适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2.3 知识管理战略与探索式/利用式创新的关系

      组织学习领域的计算机仿真研究初步揭示了两类知识管理战略与两类创新行为之间的联系。March将“组织编码”作为核心的学习机制,并认为组织编码的快速形成以及组织成员快速地向组织编码学习的过程(类似于编码化战略)会促进利用行为而抑制探索行为[2]。Miller et al.对March的仿真模型进行了扩展,将隐性知识和人际交流的学习机制(类似于人际化战略)引入模型,发现高比例的隐性知识以及人际交流会促进探索行为而抑制利用行为[16]。不过,上述研究在仿真模型设定中都把探索和利用作为对立的行为来看待,这一设定与现实情况并不十分吻合。其他学者更多地把探索和利用视为独立或者互补的行为[28,29,5,12]。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知识管理战略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