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理论的柔性流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刘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卫东,复旦大学软件学院。

原文出处:
上海管理科学:学术版

内容提要:

模块化系统理论指出模块化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柔性。模块化程度高的业务流程具有“封装”和“即插即拔”的特性,使得业务流程更具有柔性,可快速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本文在模块化系统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块化业务流程影响因素模型和相关假设,顾客需求的多样性、供应商专业化程度将促成流程的模块化设计,流程的实物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程序资产专用性将减少流程模块化设计的吸引力。实证结果支持了这些研究假设。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9 年 02 期

字号:

      一、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业务流程柔性研究评述

      Davenport给出了一个广为接受的业务流程的定义:“一组共同完成企业目标相互关联的活动,流程具有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流程具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流程柔性指流程快速、低成本、一致的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且不对流程功能和效率造成影响。柔性即要求变革又要求一致性,没有一致性的柔性将导致混乱。目前对于流程柔性的研究多数是针对制造流程的柔性制造系统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仅限于制造流程,且没有考虑到人和组织因素对柔性的影响,因此对于流程柔性来说它们是不完善的,也不具有一般性。实际上,柔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不只是制造流程,服务流程也具有柔性问题。

      业务流程的柔性可以从内部视图和外部视图两个方面来分析。业务流程柔性的内部视图主要是研究流程内部的运作方式,即系统是如何运行、调度、平衡等来响应环境的变化。企业流程柔性的外部视图以所研究的流程为对象,给出一些从外部可观测的、反映其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指标。黄丽华指出信息系统、跨职能权力小组、培训、绩效评估、激励等都是影响业务流程柔性的因素。黄丽华的研究主要是从外部视图的角度给出了业务流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引入了固有柔性,运行柔性和柔性度等概念,给出了业务流程柔性的一些影响因素,但缺乏从内部角度深入探讨业务流程的柔性。

      (二)模块化业务流程研究评述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模块化的研究受到管理学的重视,Baldwin和Clark指出“当今的产业已经进入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消费的模块化大发展时期”。模块(module)是一个系统组件,其结构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与其他组件联系相对较弱,组件间通过标准接口交互,组件的组合可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模块化系统(modular system)是指由模块组成的系统,其模块可以容易地被替换、修改、删除而不影响其他模块。模块化方法是一种解决系统复杂性问题、实现系统柔性的一般性方法。它可以应用在包括产品设计、组织设计、软件设计以及流程设计等很多领域。

      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一个复杂系统,基于模块化理论的流程设计方式称为模块化流程,已有多个学者定义过模块化流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流程模块定义为业务流程的子流程,它由一组活动和执行活动的资源所组成。流程模块间具有尽可能小的依赖,内部则相对紧密地整合;流程模块间通过标准的接口交互;模块功能能够在多个情景下被使用。模块化业务流程是由流程模块组成的业务流程。模块化程度高的流程具有“封装”和“即插即用”的特性,流程模块能够被快速、低成本地修改、替换、分离或者并入整体流程,而不会对流程整体功能和流程其余部分产生负面的影响。模块化程度低的流程中,流程整体具有较高的依赖性,流程的变动将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因而难以变动流程。模块化业务流程具有松散耦合、标准化管理、能力集中和自治性的特点。模块化业务流程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提高业务流程的战略柔性,并且不造成流程整体功能和效率的损失。高模块化的业务流程具有即插即拔的特性,使得流程能够更容易地拆离、连接和重组,以创造新的业务流程。高模块化的业务流程具有封装的特性,将内部复杂性从外部流程所隐藏,流程模块内的变革将能够被更容易地完成。标准化的接口使得流程更具有一致性,减少变动带来的混乱。此外,模块化分割消除了模块之间频繁的互动,降低了协调成本,使得其他模块重新配置内部流程和系统,而无需较高的同步限制,从而加强了企业的局部创新。以海尔的业务流程再造为例,海尔通过流程优化、市场链价值分配方式、负债经营理念的方式有效地减少了流程之间的活动、资源、治理、承诺和社会网络等各方面的依赖性;通过流程间的SST(索赔、索酬、跳闸)机制和流程规范化形成了标准明确的流程间接口;通过网络型、流程型组织设计,形成了能力集中、具有自主经营权、独立面对市场的业务流程。通过这些举措,海尔形成了具有高度模块化特点的业务流程,这使得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海尔的业务流程能够快速地利用多样的外部资源(例如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销售机构)来满足多样性的客户需求。

      二、模块化流程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与假设

      模块化业务流程的因素模型回答了“why”的问题,即解释了哪些外生因素促成了流程的模块化设计,哪些外生因素阻碍了业务流程的模块化设计,它们发挥作用的途径是怎样的。Schilling提出了一般性系统的模块化理论来解释模块化系统的采纳,该理论认为“系统输入的多样性(Heterogeneity of Input)”和“系统需求的多样性(Heterogeneity of Demand)”将产生柔性压力,使得系统朝更加模块化的方向转化;而系统的“协同专用性(Synergistic Specificity)”阻止了系统的模块化,使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时,环境的“紧迫性”加速了系统转化过程。在模块化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流程模块化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流程的柔性压力和整合压力是影响流程模块化的主要因素。

      本文在此概念模型基础上,结合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进一步细分了流程柔性压力和整合压力,提出的实证模型如图2所示。以下将详细介绍各个变量并提出相关假说。

      

      图1 模块化业务流程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图2 模块化业务流程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

      (一)柔性压力

      模块化系统理论指出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多样性将导致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多样化的输入和输出为系统产生了柔性压力,迫使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快速地组合多种输入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对业务流程输出多样性表现再流程客户需求的多样性,输入多样性表现在供应商的专业化。

      (1)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产品的模块化和生产过程的模块化是实现客户定制化生产,从而满足客户多样需求的重要途径。Jones指出在需求多样和不确定的条件下,通过外包和分包的形式,公司的业务会分解成为几个自主的单位所拥有。这种分离使得企业可利用资源的组合、新型的交易方式,从而有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快速与廉价地重新配置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需要。模块化系统通过模块的各种操作来快速、低成本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反之,假设顾客对系统的输出只有一种需求,那么该系统需要模块化的动力就大为减弱,因为根本没有必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