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从本质上说,公司治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企业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可以从关键岗位开放程度来考察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一般来说,权力是配置在岗位上的,关键岗位对外开放,也就意味着权力对外开放,所以,这种考察一定程度上能探究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本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这种情形,有些民营企业的许多关键岗位对外开放了,但是,在这些岗位上的外人几乎没有权力,主要的权力还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家族成员手中,所以,需要从权力配置开放程度的角度来考察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看来,关键岗位对外开放程度和权力对外开放程度都能从一定程度上探究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本质。本文将这两个视角结合起来,探究民营企业公司治理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问题:①计算民营企业关键岗位开放程度和权力开放程度;②根据关键岗位开放程度和权力开放程度这两个维度将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③分析不同治理模式产生的权变因素;④分析不同治理模式对企业成长性和企业业绩的影响。根据168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关键岗位对外开放程度和权力对外开放程度都不高;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分为四类;多种因素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公司治理模式对企业成长性和企业业绩有系统影响。 二、理论分析和拟研究问题 1.关键岗位及其对外开放程度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不同岗位组成的,其中有些岗位对企业的决策和营运至关重要,我们将这些岗位称为关键岗位。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公司治理的本质之一是关键岗位在家族成员和外人之间的分配。所谓关键岗位对外开放程度,是指这些岗位的多少由没有血缘或亲缘关系的人(也就是外人)来担任。储小平(2000)和王宣喻等(2004)确定的关键岗位包括以下11个: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生产经理、研发经理、质管经理、采购经理、营销经理、财务经理、人事经理、办公室主任。本文认为,除了上述11个岗位外,财务总监、出纳、会计、采购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和仓库保管员也是关键岗位,在某些特殊情形下,董事长也可能由外人来担任,还可能聘请外人担任董事。所以,本文提出的关键岗位包括:董事长、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经理助理、生产经理、研发经理、质管经理、采购经理、营销经理、财务经理、人事经理、办公室主任、出纳、会计、采购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仓库保管员,共20个岗位。本文以这些岗位为对象,进行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这些岗位的关键性程度,采用利克特分级量度(Likert)方法,由问卷回答者确定它们的关键性程度;二是关键岗位的开放程度,确定这些岗位多少是由外人来担任的,并结合每个岗位的关键性程度,计算一个综合指标来表示关键岗位对外开放程度。 2.权力对外开放程度 权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本文从一般公司的实际运作出发,将权力区分为以下5个方面:决定权(行动、资金和人事)、信息权(关键信息获取和分配权)、缔约权(签约和终止合约)、奖惩权(奖励和处分权)、指挥权(组织动员和命令)。权力对外开放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外人在关键岗位,二是处于关键岗位的外人具有与履行其职责相匹配的权力,而不是有职无权,所以,权力对外开放程度就是对外开放的关键岗位的有职有权程度。这个程度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外开放的关键岗位层级和数量,如果对外开放的关键岗位层级低或数量少,则少量的外人掌握的关键岗位即便配置了与岗位相适应的权力,企业整体的权力对外开放程度还是很低的。二是尽管关键岗位对外开放了,如果外人在关键岗位上不能获得履行岗位职责需要的权力,也谈不上权力对外开放。 3.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基于关键岗位开放和权力开放维度 根据关键岗位开放程度,从形式上将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模式区分为家族式治理和非家族式治理。根据权力配置开放程度,从实质上将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模式区分为家族式和非家族式。形式上的区分和实质上的区分有时一致,有时可能不一致。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民营企业内部治理进行区分,才能显现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的全貌。区分结果如表1所示。 一些权变因素可能影响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例如,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领导风格、战略类型、企业规模、企业文化、行业等。但是,上述权变因素对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究竟是什么影响,现有文献中没有结论,本文只是预期它们应该会影响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有待统计分析来回答。另外,不同的治理模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有文献中也没有关于民营企业不同治理模式下的企业成长性和业绩会有什么差别的结论,所以,本文要分析不同治理模式与企业成长性及业绩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1.变量设计 (1)关键岗位对外开放程度。这个指标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岗位任职人员是家族成员还是外人,二是不同岗位的关键程度,因为不同岗位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开放总经理岗位和开放保管员岗位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反映上述两方面含义的计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