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江泽民同志在上海、长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经贸委研究室和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办公室联合组成调查组,于1995年9月22日至10月5日,赴山东、江苏两省对国有小企业改革和发展形势进行了调研。我们重点调查和解剖了山东省诸城市、寿光市、金乡县、阳信县及江苏省扬州市、镇江市的经验和作法,并深入到20余家改制企业了解情况,还发放了调查问卷50余份,初步摸清了两省国有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情况。现将调查结果和我们提出的对策建议综述如下: 一、两省国有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和特点 早在1982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就率先对国有小企业、集体企业进行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之后,诸城、阳信等县在借鉴周村经验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探索搞活国有小企业的路子,取得长足进展。到今年6月底, 山东全省已有25775家国有小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改制, 占全省县乡企业总数的58%。江苏省借助区位优势,在80年代中后期也拉开了国有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序幕,他们采用因地制宜、一企一策的方针,推动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工作。纵观两省国有小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和态势,归纳起来有五大特点:认识早,思路明,动作大,经验多,见效快。 ——认识早 国有小企业,几十年来国有国营,存在的问题比大企业还要严重。一是亏损面大,亏损额高。1994年江苏省国有小企业亏损面为2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1992年4月,山东诸城市属150 家企业,有103家明亏和暗亏,占企业总数的68.7%;亏损额高达1.47亿元, 相当于全市一年半的财政收入,有的企业已成为名存实亡的“空壳”。二是资产流失多。山东诸城市企业改制前,仅32户市属企业生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就达1亿多元,流失率为63.7%。三是负债率高。1994 年江苏省国有小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1992年初,山东诸城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每年光支付利息就达1.5亿元;1992年底,阳信县企业总资产53820万元,总负债51682 万元,负债率高达96.4%,仅县属69家企业就亏损 839 万元, 累计挂帐5686万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两倍多;1993年金乡县国有企业总资产评估为5.26亿元,而债务高达5.13亿元,剔除土地价格增值因素,净负债4919万元,有的企业连“文革”时期的商品还大量存仓压库,而帐面升值已达十几倍。另外,国有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设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产品结构老化、科技开发能力差、管理水平低、耗能高、浪费严重等问题。企业亏损,经济落后,不深化国有小企业改革已无路可走,构成了山东、江苏两省一些地区痛下决心改革的大背景。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求富裕,成为两省先于全国小企业改革的直接动因。 ——思路明 经过对严峻现实的深切感受,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大胆探索,山东、江苏两省形成了推进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思路。山东省提出了衡量小企业是否搞活的五条标准:一是看国有资产是增值了还是流失了;二是看企业机制转换了没有,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更高了还是降低了;三是看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内部管理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四是看生产和经济效益是发展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五是看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和职工收入是增长了还是降低了。这五条标准是统一思想的基础。工作中,坚持了“三放两不放”。“三放”:一是放开生产经营;二是放开改制形式;三是下放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两不放”:一是不放松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二是不放松对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监督管理。 山东诸城市深化国有小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有利”为标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明晰产权关系为突破口,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坚持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并举,多种形式并存,配套联动,转机建制,全面实现制度创新。确定了“先出售后改制,内部职工持股”为主要形式的新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具体做法是:将企业资产评估后出售给企业内部全体职工,把原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股份制企业;全部资产为职工个人所有,但集体占用,共同使用,民主管理;分配形式为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留有公共积累;领导体制为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新三会”相互制约共进,并与“老三会”协调一致;公司职工既是雇员又是股东,通过劳动合作和资金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 山东阳信县国有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调整资产存量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资产由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实现社会化、商品化,在流动中保值增值;运用市场机制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建立新型的财产组织制度,实现企业资本金的重组和补充;培育市场主体,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江苏省近几年按照“规范、完善、发展、深化”精神,坚持“抓大放小”的工作思路,对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一是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二是出售拍卖;三是兼并;四是托管;五是破产;六是承包。在改制的基础上,江苏省下大力气促进小企业上规模、提高竞争能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的较快发展。 ——动作大 “修修补补”的改革,已不能解决国有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必须作根本上的改革,股份制改革就是一项涉及所有制形式变革和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调整的深层次变革。诸城市国有小企业改革之初,部分干部群众存有三怕疑虑:部门怕丢权;厂长怕丢位;群众怕丢钱。市委、市府提出,改革是大势所趋,“不换思想就换人”。就是对资不抵债企业改制这样的难点,也要改制,在改革上给予用税前利润返还所得税补亏的优惠,使资不抵债企业也顺利地完成改制。到1994年7月, 全市有274家乡镇以上工商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和重组, 占乡及乡以上工商企业的95%,其中9家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204家改造为股份合作制,1家转让给外省企业集团,拍卖18家,租赁35家, 兼并4家,破产3家。改制涉及5万多名干部职工,其力度之大, 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