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进程和前景

作 者:
丛明 

作者简介:
丛明,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副司长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已到了关键时刻,现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与任务,就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进程和前景谈点看法。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和探索,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基本确定,现在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实的效果如何,与对国企改革和发展目标的理解密切相关,所以对有关目标问题要作进一步的解释。

      我认为,这个目标既包括近期目标又包括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即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的, 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1998 ~2000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远期目标,即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到2010年,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明确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意义在于,对国有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的目标,既要有紧迫感,要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又要看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讲的“大多数”并没有规定具体比例,“摆脱困境”也不是所有亏损企业都扭亏为盈,只要经过努力实现了减亏,也属于“摆脱困境”的范围。中央要求各地工作要尽心、尽力、尽责,决不能有畏难情绪,更不能拖延;只要尽了最大努力,使工作有起色,就算基本达到近期目标的要求。由于今年是实现近期目标的最后一年,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第一,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的关键是国有企业。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迈出重大步伐,而国有企业改革却相对滞后,这就更加突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年,我国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发展到了关键时刻,稳定压倒一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就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来说的。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世纪末要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关键是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状况。

      第二,这是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需要。1997年底,我国有各类国有工商企业26.2万户,资产总额12万亿元,约占全社会企业资产总额的48%。目前财政收入的55%,城镇职工就业的2/3,均来自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石化、冶金、航空航天等关键行业,占有绝对优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国有企业运行状况如何,将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只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健全了,经济效益好转了,金融风险才会逐步化解,财政压力才会逐步减轻,就业等社会矛盾才会逐步得以解决,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才会根本好转。

      第三,这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今年我国有可能加入WTO。在加入WTO以后的一段时期,按照WTO的有关规则,要继续降低关税和出让市场, 商品进口和外资进入将进一步增加,国有企业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和竞争。虽然国家在政策上要对国内企业给予一定的保护,但有些保护是有时限的,从大的趋势看,要逐步减少保护。因此,国有企业要做好应对国际竞争的准备。今后一定时期,国有企业不仅要迎接外资进来的挑战,而且要打出去,主动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所有这些,都要求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要顺利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还要把握好方向。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总过程,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降低国有企业的比重,同时面临来自“左”的和右的压力。“左”的压力,主要是留恋计划经济体制那一套,不思改革和进取,忽视市场的作用。右的压力,主要是主张私有化,强调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而这种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就是变国有产权为非国有产权。中央的态度是: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实际上,经过2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央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共识。例如:股份制作为生产社会化条件下的一种企业经营制度,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的特征,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控股权将决定企业的社会特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在实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国家拥有控股权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国家丧失对企业的控股权,这种企业就不能称为国有企业了。但是,控股有绝对控股(即拥有的股权超过50%)和相对控股(即拥有的股权不超过50%,其他股权分散,最大的股东仍拥有控股权)。这两种形式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国有企业要积极利用股份制,以控制和支配更多的社会资产,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又如: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国家拥有对企业的所有权或控股权,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完全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自主运作。两权分离,决定了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但要行使所有权的职责,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这种经营形式,完全可以做到既不私有化又能搞好企业,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一)关于国有企业的脱困问题

      1.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指标的衡量。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主要依据的是1997年年底的国有工业企业情况。截止1997年年底,我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为6800户,其中亏损企业6600户,亏损面为39.1%。到1999年底,约有3000户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占6600户的45%,原来的亏损面已降到20%。这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亏损面为20%基本相同。但另一方面,这两年又新增不少亏损企业,新、老亏损企业加总,目前总的亏损面仍近50%。对此,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在亏损企业中, 年亏损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有2400户,年亏损额在100万~500万元的有3600户。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企业微亏、小亏现象呢?原因在于目前的一些政策,对亏损企业比较有利,所以有些企业人为做亏。在目前的情况下,使用亏损面指标,难以正确考核企业脱困的情况,所以要淡化亏损面指标。从全国来看,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主要是看大多数地区是否扭亏为盈,看大多数行业是否扭亏为盈,看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效益是否明显好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