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5)01-0062-07 在分工专业化和交易并存的市场经济中,工业企业的生产并非直接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生产,而是首先间接地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最后再满足自己的需要,为此需要经过发现他人的需要以及满足该需要的资产、生产该资产、出售该资产、分配所获得的收益等环节;商业企业的经营也并非直接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经营,而是首先间接地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经营,最后再满足自己的需要,为此也需要经过发现他人的需要以及满足该需要的资产、购买该资产、重新出售该资产、分配所获得的收益等环节。在抽象意义上,我们将事物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称为事物的价值,则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都涉及价值创造,前者称为生产,后者称为套利,生产和套利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两种方式(Grant,1996)。这点也与马歇尔的企业理论相符:制造商和商人都为他人创造价值。因此,从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所涉及的整个环节来看,我们可以将企业视为一个价值过程,过程的始端是他人为主自己为辅的需要,终端是他人为主自己为辅的消费,中间则涉及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交换、价值分配等环节。国内一些学者在企业性质的认识上已经触及企业的价值过程,如杨瑞龙和杨其静(2001)认为企业的性质在于创造和分配组织租金;黄桂田和李正全(2002)认为企业的存在在于创造“协作力”和分配“合作剩余”;谢德仁(2002)认为企业契约的内容为要素增值以及增值的分配。然而他们没有深入分析对企业性质的这种看法可能引发的其他问题。 我们试图阐述对企业性质的这种理解如何激发了我们对企业家理论的重新解释。下文的第一部分将说明,价值发现成为企业分析的起点,但价值发现要求经济的非均衡。第二部分解释为什么非均衡是经济的常态。第三部分提出我们的企业家理论。 一、价值发现 如果将企业的性质视为一个价值过程,这意味着,我们首先需要对经济中尚未被发现或未被完全发现、未被满足或尚未被完全满足的需要的发现,以及对满足该需要的资产的发现,我们将二者称为价值机会的发现,或价值发现。但这还不够,如果要实际满足该需要,还必须能够发现资产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创造过程以及价值交换、分配过程,我们称其为价值过程的发现,而价值发现则是起点。只有在发现价值过程之后,对该过程有了足够的知识(可能表现为计划),我们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和计划实现该价值过程,并从中获得经济剩余即通俗意义上的获利。 然而,按照新古典理论,如果整体经济处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则该均衡必为帕累托最优,这便是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由此不存在任何可以同时增进各方福利的竞争行为的机会;同时,该均衡具有核(Core)的性质,由此不存在任何可以同时增进各方福利的合作行为的机会(马斯-科莱尔等,1995)。矛盾出现了,因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逆否命题为:如果经济为非帕累托最优,那么经济必然不属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而我们的价值机会的存在正是意味着经济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经济必然处于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状态;不但如此,如果要让企业的产生属于正常现象,我们就必须说明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属于经济的常态以及为什么是常态。 二、经济非均衡 考虑一个交易成本大于零的、具有分工专业化的生产-交换经济。在陈岩(1996)和杨小凯(2003)的基础上,我们用4个变量来描述由斯密首先提出的市场范围(Market Extent)概念:(1)市场空间即市场的地理范围;(2)市场密度即市场空间中的人口密度;(3)人均交易资产数量;(4)单位资产交易频率。由此,市场范围可以表示为:市场范围=市场空间×市场密度×人均交易资产数量×单位资产交易频率。任何一个变量的扩张都意味着市场范围的扩张。在该经济中,所有活动被简单地划分为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价值的创造及其实现无非是二者的共同作用(盛洪,1992)。交易成本即为了达成一项交易而耗费的或耗费于交易活动的资产价格(盛洪,1992;贾根良,1999)。引进价值迂回(Value Roundabout)概念:将原材料从初始价值形态到满足消费需要的最终价值形态之间需要经过多重中间价值形态的生产方式,或需要经过多重空间和时间形态的交易方式,称为价值迂回,前者即庞巴维克所提出的迂回生产,后者称为迂回交易。如盛洪所指出的,生产活动与交易活动之间存在替代和竞争关系(盛洪,1992)。但二者的关系不限于此。分工经济的一个特点是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价值迂回(包括迂回生产和迂回交易)中个人分工专业化的加深将引起个人交易活动的增加,表现为单位资产的交易频率增加;交易效率的提高如交易成本降低则促进生产的分工专业化从而促进迂回生产,生产效率的提高如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会导致交易方式的改进、交易成本的降低(马克思,1975),从而促进迂回交易。因此,交易效率、生产效率、迂回生产与迂回交易之间存在交互正反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