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燕京’为什么不合资?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不想被别人吃掉。”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总经理李福成快人快语。 燕京啤酒的辉煌在中国啤酒史上也许是一个奇迹。1980 年投资640万元建成时,不过是年产1万吨的小厂。当时全国啤酒产量有60多万吨,而且北京啤酒市场被“五星”、“北啤”两个牌子所垄断,好在当时供应紧张,只要是啤酒就能卖得动。到80年代后期,市场逐渐饱和时,“燕京”瞄准大众消费档次走街串巷,送酒上门,被人讥笑为“胡同战术”,却硬是在夹缝中成长壮大起来。1986年产量上到6万吨,1994 年增至23万吨,1995年为35.6万吨,与我国啤酒业的“老大”——“青岛”平起平坐。1995年的利税总额为2.26亿元,还兼并了华斯啤酒公司;预计1996年的产量在50万吨上下。 李福成说:“其实我不是一概不赞成合资,但要看怎么合,什么行业合资,什么企业合资,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应该一哄而上,更不能以建多少个合资企业为目的。就说啤酒行业吧,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资金周转困难,管理落后,市场难销,搞合资是无可厚非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本积累阶段,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真正大的龙头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又有广阔的市场销路,就不应该让外商控股,把大头给人家。” “我曾经跟美国的百威、荷兰的海尼根、法国的达能、新西兰的狮王、英国的巴斯、日本的麒麟等国外公司都谈过合资问题。有的还谈得很深,写过意向书。但我的感觉不对头,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得出结论是这些外国公司要吃掉我。” “有段时间,我自己老在心里犯嘀咕:是不是我的思想太保守?是不是我走的路不对?会不会错过发展机会?去年夏天,德国一家啤酒设备企业的总裁金·保罗先生来北京,我带上公司一班人去他那儿探讨请教。他说,第一,我不是厂长,不了解具体情况,很难说该不该合资,但有一条,不是外国的钱进来了就是利用外资,有一个谁更多地利用谁的问题。第二,我不会花1亿马克去建一个厂,而是用1.2亿马克买2 个厂的60%股份。如果你能控制市场,最好不合资,更不能失去控股权。” “金·保罗先生的话使我更坚定了。外商纷纷要跟我合资,看中了什么?是人?不是。是设备?也不是。是技术?也不是。他们看中的是市场,是中国啤酒的市场。我们燕京啤酒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春节前后达到80%;在天津也有20%的市场占有率,这么好的市场我会拱手送人吗?我的产量今年能上到50万吨,我会让别人吃掉我?我会让别人把‘燕京’这块牌子给灭了?如果是诚心诚意寻求合作的,不是来吃掉我的,股份在30%以下的,我是欢迎的。我现在正搞矿泉水和电子企业,属于刚起步阶段,技术不强;如果外商来合资,他占大头我都愿意,因为这里有个风险度的问题。” 李福成说:“啤酒行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过去我们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已经变成在中国国内与外国资本的竞争,人家追到我们的家门口了。北京的啤酒厂,如‘五星’、‘北啤’、‘三环’、‘丽都’等都合资了,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压力。但我相信,在中国的土地上与外商竞争,我们是有优势的。创造自己的名牌,发展民族工业,是我们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