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权威影响公司绩效波动吗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继东(1981-),男,吉林舒兰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872);刘诚(1985-),男,山东广饶人,国务院港澳办公室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045)。

原文出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考察高管权威对公司绩效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CEO总体权威对绩效波动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CEO不同维度的权威对绩效波动的影响存在差异,位置权威对波动影响为负,声望权威和所有者权威对绩效波动影响为正,地位稳固权威的影响不显著。公司财务约束会抑制CEO权威对绩效波动的影响。本文从高管权威的视角审视公司绩效波动,对完善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3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公司绩效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有些公司绩效波动很大,而有些公司绩效波动相对平滑?绩效增长刻画了投资者收益水平的增减幅度,而绩效波动则反映了投资者收益变化的平滑程度或风险强度,二者都是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考核因素,但是对于后者的文献研究相对不足,①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企业、行业和市场因素来解释绩效波动,严重忽视了高管个人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1]实际上,公司高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的环境中,公司最重要的高管(CEO,首席执行官)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尤其显著。

      为了研究高管个人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把CEO个人权威特征与公司绩效波动联系起来,通过刻画公司内部高管团队的权威分布,实证检验了CEO权威对公司绩效波动的影响。本文试图回答:是否CEO权威越高公司绩效波动越大?从理论研究来看,许多文献表明高管权威是影响绩效波动的重要因素。萨支和斯蒂格利茨(Sah and Stiglitz)认为,在组织内部的团队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内部成员的权威分布会影响决策的形成,进而导致组织绩效变化。[4]一些学者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企业内部高管权威与公司绩效波动关系的研究中,亚当斯等人(Adams et al.)使用美国公司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CEO的权威越大,公司绩效波动越大。[5]程(Cheng)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小,决策形成过程中权威越倾向于集中,进而导致公司绩效波动越大。[2]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上市公司的现实情况与上述高管权威影响公司绩效波动的理论较为契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控股股东模式和关键人模式。[6]公司管理的“人治”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大量企业的“关键人”拥有广泛的不受约束的权威,这导致公司绩效深深镌刻着高管个人特征的烙印。特别是一些CEO个人决策权威膨胀后,权威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更容易导致公司决策发生较大变动,进而带来公司绩效的起伏。[3]因此,讨论中国高管权威与公司绩效波动之间的关系,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4-2011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基于公司CEO的权威水平与其他高管权威水平的制衡关系,刻画了公司CEO权威特征,检验了高管权威与公司绩效波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第一,CEO不同权威维度对公司绩效波动的影响不同。CEO的位置权威越大,公司绩效波动越小;CEO的所有者权威或声望权威越大,公司绩效波动越大;而地位稳固权威对公司绩效波动无显著影响。控制了上年度绩效波动,以及内生性问题后的动态面板模型显示,以上结论依然稳健。第二,财务约束会抑制CEO权威对绩效波动的影响,在财务约束较大的公司,CEO权威对公司绩效波动的影响减弱,财务约束减少了CEO作出极端决策的概率。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尽管已有文献认识到管理者的重要性,但主要围绕委托代理问题展开分析,很少从组织决策的视角讨论公司治理问题。②本文以中国的制度环境为背景,从组织决策的视角探寻高管权威与公司绩效波动之间的关系。第二,亚当斯等人(Adams et al.)虽然也考察了CEO权力对绩效波动的影响,[5]但是他们把CEO权威看做是一维的,这隐含地假设权威在管理团队内部平均分布。本文则考察了管理团队内部权威的非均衡分布对公司绩效波动的影响。③第三,决策权威体现了CEO个人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提供了关键决策者的个人权威特征影响公司绩效的证据,为从高管异质特征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本文以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节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和识别策略。第三节对样本选择作出说明,并报告一些基本的统计结果。第四节报告决策权威和绩效波动关系的经验研究结果。第五节是结论。

      二、研究假说与识别策略

      (一)理论文献与研究假说

      理论上主要有两种思路看待公司管理者,一种是新古典企业理论的观点;一种是来自委托代理模型的观点。新古典企业理论认为,管理者可以被看做企业投入要素,是同质的、可替代的,给定企业具有相同的技术、资本、产品市场,不同的管理者会作出相同的决策。显然,新古典理论忽视了管理者在偏好、技能、风险态度等方面的异质性。与之相反,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管理者目标和企业目标存在冲突,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具有相机权威。但委托代理理论并没有真正地关注管理者之间的差异对公司决策的影响,而是把公司决策或公司绩效的差异,归因于不同公司治理机制和不同治理机制下对管理者控制能力的差异。

      一旦把管理者的偏好、风险和技能差异引入模型,显然公司决策的异质性会受到管理者异质性的影响。[1]那么管理者差异如何具体传递到公司决策上的呢?又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对新古典企业理论模型的扩展,认为管理者和企业之间满足特定匹配。企业会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特定属性的管理者。例如,如果公司需要快速增长,就可能选择一个更有扩张性的管理者。第二种思路是对标准委托代理模型的扩展,认为管理者会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到公司的决策中,随着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对管理者控制的弱化,管理者对公司决策的影响趋大。尽管在两种分析思路下,管理者都会导致公司决策的变化,但是,委托代理思路会导致公司实行次优的决策,次优程度取决于对管理者的监督。而在新古典的企业理论中,管理者不会导致公司策略上的无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