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走过了16年 我国自改革伊始,就开始了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6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底—1984年9月):企业改革的起步阶段,基本思路是:放权让利,强化刺激。 第二阶段(1984年10月—1991年底):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实施了两步利改税,进而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同时其它改革思路(如股份制)也提出来了。 第三阶段(1992年春至今):企业改革的创新阶段。 自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和重点攻坚的关键阶段。一年多来。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战略部署下,体制改革在全国各条战线上整体推进,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重点突破。 一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分事基础上的分税制;二是实行企业新税法,即增值税;三是银行体制改革(去年组建了几家政策性银行;今年出台两个银行法,即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四是实行外汇的汇率并轨;五是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抑制通货膨胀;六是物价进一步放开,价格的市场机制基本形成;七是住房改革进一步深化;八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九是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能够一下子推出这么多的方案,表明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成熟的、系统化的阶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的改革与早、中期相比,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从改革的宽度、幅度看:由单项突破进展到整体推进; 二是从改革的深度看:由政策调整进展到制度创新; 三是从改革的方式看:从政策推动进展到法律规范; 四是从改革的理论认识看: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五是从改革的理论认识看:从摸着石子过河过渡到顺着桥过河或者驾着船过河。 资产沉淀同样是流失 去年我国改革的重点是在宏观方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今年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心是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 实行国有企业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十多年来,我国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又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宏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企业改革的新路子。 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开始在理解这四句话的时候有些偏差,把四句话主要理解成第一句话:“产权明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从前年底到去年春季,一些人认为:国有企业搞不好还不如干脆卖掉。有的人甚至认为,好的国有企业也可以卖掉,因为可以卖大价钱。于是乎从前年底到去年春季,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一大批产权交易所、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大量变卖国有企业。当然,产权交易机构的建立对于搞活资本的流动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规则不健全,规章不明确,因此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去年4月份国务院明传电报, 命令全国各地立即停止产权交易,这对于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国有资产在交易中的流失,只是流失的一种形式。如果使国有资产长期处于凝固、沉淀的状态,同样也发生流失,其流失量起码等于沉淀资产量与社会平均资产利润率的乘积。因此,我们应该在建立、健全产权交易法规基础上,把产权市场建设起来,以有利于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从而努力盘活国有资产。 国务院决定搞试点 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准备和政策探索,并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在全国选定1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3家控股公司的试点。 1994年11月初,有国务院领导参加、经贸委和体改委共同召开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规范意见》和《关于选取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方案》等几个文件,这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开始。100家试点企业中上海有6家;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上海针织内衣总厂、上海无线电三厂、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和江南造船厂。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试点工作由经贸委和体改委两家分工牵头进行,其中体改委分管30家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和1 家控股公司的试点,经贸委分管70家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和两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在国务院的领导和协调下,两部委制订的改革试点布置基本一致。除国务院推行103家国家级企业试点以外, 各省、市、自治区又选定了2000多家地方企业试点,这样,全国共有2000多家企业正式进入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整个试点工作要求三年多完成,即从去年11月召开试点工作会议到1997年3月完成。 试点工作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994年11月—1995年6月):试点工作准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