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所拥有的资源或者能力里面,知识可能是维持公司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最重要的资源[1]。一旦知识被创造出来,公司管理者的任务就是保证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有目的的流动,确保发挥最大的作用。 Gupta和Govindarajan认为,跨国公司产生和存在的最初原因,就在于其能够比外部市场更加有效地在公司之间进行知识的传播和开发[2]。而现在,信息系统和内部网络的建设已经可以使跨国公司的知识和创新在子公司之间较为自由地流通。并且跨国公司往往也建立一些正式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如通过正常的地区经理、区域经理会议或者建立一些跨边界的管理团队来实现知识的沟通和传播。 随着国际竞争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角色也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海外子公司正成为母公司战略的积极参与者,从母公司知识与技术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的贡献者。善于利用这种具有地方特点的知识创新,是跨国公司领先于地区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高露洁和Best Foods公司在拉美市场的分销经验被转移到波兰的子公司,有效地提高了波兰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原因就在于拉美国家的分销渠道和波兰的渠道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子公司创造性地吸收和利用当地知识,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当地回应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学习的重要部分[3]。海外子公司创造的知识成为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两个分类维度——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的可转移性 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知识具有一个独特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分布于很多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往往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往往带有很明显的地方特征。独特性伴随的是可转移性或者说流动性的差别。在同一个知识创造系统下的知识转移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同样的知识应用在不同的环境下则需要很大的改动,甚至根本行不通。Foss和Pedersen按照知识的来源对知识进行分类,来自内部网络、外部网络以及来自集群的知识有不同的流动特性[4]。跨国公司网络知识的不同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的特性和可转移性,如利用内部研发网络获得知识通常都是可以编码的显性知识,而外部知识大多是不易转移的隐性知识,同时转移的渠道、成本也有不同。 1.1 知识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跨国公司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作为知识创造主体的一般是跨国公司总部,公司的创新和开发能力集中于总部,再自上而下的传播到海外子公司。知识基础观认为跨国公司的知识创新来源于跨国公司设在全球的各个子公司以及分支机构,每个子公司以及分支机构都具有知识创新和开发能力。我们把知识的创造能力和知识的储量共同作为子公司的知识创造。 由于知识的创造具有系统依赖性、路径依赖性等等。知识创新能力依赖于组织的知识储备、员工的创造能力以及组织的创新文化。嵌入到不同环境中的子公司吸收到来自当地环境、跨国公司母公司以及其他子公司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创造能力,可以创造出具有当地特点的知识。A1meida & Phene的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知识储量、子公司与东道国当地其他公司知识的连接程度以及东道国市场知识多元性对子公司知识创新有积极的作用[5]。可以看出,东道国的创新环境对子公司的知识创造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由此得到我们的评估模型的第一个维度,即知识的创造能力。其两端分别是知识创造能力强的子公司,以及知识创造能力比较弱的子公司;或者可以分为知识资源比较丰富的子公司以及知识资源贫乏的子公司。对于知识创造能力强的子公司,如设立在技术发达国家的研究部门、制造能力发达地区的制造部门、竞争激烈地区的市场营销部门等等,这样一些地区相应地有可能具备独特的或者相对比较强的知识积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另外也有一些子公司的知识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或者在某一些知识方面缺乏创造能力,那么这样一些地区的子公司就需要得到来自其他子公司知识的流入支援。这种类型的知识流动,为提高公司整体的竞争力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知识创造能力或者知识资源储量可以用这样一些指标来描述,比如,如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机构,则可以用专利申请量、科研人员的数量以及资历等描述。从0—1这样一个区间,将所有的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分支机构放入,得到一个线性排列。0表示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储量丰富的子公司,而1而表示创新能力强的子公司,当然有时也包括母公司在内。 1.2 知识的可转移性 当接受知识资源在各个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别时,作为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就有责任推动知识在子公司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流动,知识只有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全球共享,才能发挥增值作用。事实上,这种流动确实在频繁地发生着。技术以及公司know-how在频繁地跨边界流动,这种流动既包括母子公司之间,也包括各个子公司之间的流动。 跨国公司所积累的国别性专有知识产生于各东道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因此,跨边界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必然受到知识特性、宏观的文化和制度以及微观的企业等一系列情境因素的影响[6]。知识特性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和知识的情境嵌入性。知识的隐性化程度越高,越不容易用明晰的方式表达,则从一个知识载体向另一个知识载体转移的难度就越大,也就是知识的可转移性越差。另外,子公司特定知识的产生是与其所在的内外部情境背景相关的。内部情境包括组织结构、工作例程、技术、企业文化和种种非正式关系;外部情境包括了企业所在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脱离了特定的情境,同样的知识可能无法产生同样的成功。S
lvell和Zander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知识,即嵌入到实体、人员以及社会资本中的知识,认为知识在同一地区创新系统中的传播很迅速,而从某一创新系统到另一创新系统之间传播明显减弱[7]。Hagerstrand建立了传播模型,认为在同一地区的创新系统中不同公司之间知识的传播比跨国公司内部知识的等级传播或者横向传播要流畅得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