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作者简介:
刘新民,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家理论、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李垣,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进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南开管理评论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创新模式之间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企业内部战略控制与企业的突变创新正相关,与渐进创新负相关,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与突变创新负相关,与渐进创新正相关的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些假设,为企业创新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字号:

      引言

      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企业在做出创新决策及执行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而且创新的程度与所面临的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功实现创新就需要不断地检验、修订、优化原创新方案,对创新所带来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虽然静态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风险、汇率风险等经营风险也有了比较成熟的应对策略,但是创新风险的管理这一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因此,如何选择控制机制,降低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目标,也是实践中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创新风险管理的解决之道只能依赖于控制,谁更好地采用合适的控制机制解决创新风险的问题,谁才可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关于内部控制机制与创新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Hitt等[1] 认为战略控制更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而在财务控制下,企业部门经理更加倾向于外部创新。一般来说,突变创新的风险要远远大于渐进创新,由于企业家对风险的态度和承受能力不同,所以他们会采取不同的控制机制,进而对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的模式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旨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创新模式之间的结构模型,分析两类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实证方式揭示其内在规律。

      一、基本概念及其度量

      1.创新的内涵及其度量

      创新是创新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与发现,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进行新变革,并使变革取得商业上成功的一切活动,它具有规律性、主观能动性、风险性、连续性、阶跃性、新颖性的基本特征。[2] 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不同,其风险、周期也不相同。按照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或程度的大小,创新可分为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

      突变创新是指导致投入、产出或者流程中根本性或者显著改变的创新。[3] 突变创新往往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应用方式,不仅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摧毁”一个旧产业(如真空管产业),创造一个新产业(如微电子产业),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基础的变化。显然,对于这一类创新的管理不同于渐进创新,需要有长期、周密的战略规划,巨大的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和切实的实施计划与管理。[4] 一般来说突变创新风险较大。

      渐进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表现为:首先,虽然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其次,它受经济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大;再次从成果看,它不仅强化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同时能强化企业、顾客和市场的联结,效果延续性强;最后,特别要求组织环境的不断完善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持续的不断积累的局部或改良性创新,由量变导致质变,最终演变为显著的创新。一般说来,渐进创新风险较小。

      参照已有研究成果,[5,6] 本文对突变创新从四个方面来衡量:(1)创造在性能上全新的产品在市场中销售;(2)在产品的研制上经常引入最新理念;(3)是本行业中开发和引入全新技术的企业;(4)公司是新工艺、技术的创造者。 对渐进创新从三个方面来衡量:(1)公司在式样、服务等方面创造新产品在市场中销售;(2)公司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经常改进、提高技术;(3)公司经常进行现有工艺流程的改进和创新。

      2.控制的内涵及其度量

      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一个用以使系统的要素通过在追求某一期望的目标和状态的过程中所建立的标准而变得更加可以预测的限制过程。[7] 控制的本质是那些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调整组织运行的行为,它的基础是管理者手中掌握的信息。公司往往利用控制机制来常规化他们的行为或促进非路径化的行为,如学习、风险承担和创新。[8] 本文主要考察与企业创新管理紧密相连的两种内部控制机制——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

      战略控制强调战略竞争导向和战略效益导向,强调战略对企业持续创新的促进,关注长期的绩效。强调战略控制的管理者评价业务管理人员所制定的战略以及他们所采用的行动,而不是关注最后的结果,相对而言,是一种过程控制。战略控制的绩效考评基础是与战略相关的指标而不是客观的财务类指标,其中包括顾客满意度、新申请专利数量、是否能在预定的时间内成功引入新产品和新工艺,是否达到质量控制标准等。[9,10]

      财务控制强调回报多、回报快,资本增值状况好,其绩效考评的基础是客观的财务指标,比如:净收益、资产回报率以及销售利润率,[11] 更加类似于结果控制,[1] 需要企业能够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确定结果。

      参照Hitt[1] 的研究,本文对战略控制的衡量指标有:(1)公司内部共享有关竞争者战略的信息;(2)管理人员经常讨论竞争者的优势和战略;(3)管理层经常和员工一起交流竞争者的信息。财务控制的衡量指标有:(1)追求财务目标的实现;(2)追求公司的快速成长;(3)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4)追求公司的短期竞争力。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1.财务控制与创新模式的关系

      财务控制不利于激励突变创新。财务控制的特征是:绩效考核标准关注定量的财务结果;绩效以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因此,在那些注重财务控制的企业中,考核是按照短期的、客观的财务指标来实行的,并且按照员工所完成的、客观的财务业绩进行奖励。短期的、财务目标的提高可以通过降低长期的投资来达到。[12] 而突变创新则是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的投资才能完成的,并且突变创新的盈利能力的产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企业的部门经理的任期一般不会很长,这样,那些重视财务控制的企业中的部门经理们很难通过等到突变创新产生利润来获得奖励。在中国转型经济中,由于经理人员更换频度的迅速,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