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可持续性的内在逻辑

———个理论分析框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淑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03级博士研究生;   芮明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软科学

内容提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解析出企业成长可持续的充要条件,建立一个以程式转换和杠杆度为衡量标准的企业持续成长分析框架,从企业现实成长状态中提炼出阶梯型成长的企业成长优选模式,为企业探索如何实现持续成长提供参考。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爱迪思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该理论指出,企业必然经历一个从产生、发展、壮大到逐渐衰亡的过程,就如同人必然有生老病死一样。企业界的实践表明,企业生命周期确实存在,并已经成为一个定律。尽管世界各国都存在着少数“海龟”型的长寿企业,但短寿仍然是绝大部分企业的宿命。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显示,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40~50年,欧洲与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阿里·德赫斯,1998);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则不超过40年(殷建平,1999 );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4年,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为7~8年(王方剑,2000)。

      绝大多数企业何以如此短寿?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解析判断企业成长是否可持续的充要条件出发,提出衡量企业成长可持续性的标准,建立一个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并从企业成长的现实状态中提炼出企业成长的优选模式,为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一、企业成长相关理论的演进脉络

      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分工和市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斯密有关分工的理论以及规模报酬递增的原理被认为是分析企业成长的理论渊源。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1年在他的早期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法国经济学家吉布莱特1931年在其代表作《非均衡经济学》中提出了企业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的观点。吉布莱特强调,企业的成功与否是一个概率事件,并不能完全由企业自身控制。科斯于1937年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及此后的新制度经济学则对企业的边界及产权安排问题进行了革命性的分析。彭罗斯(Penrose,1959)则在其成名作《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企业成长的管理约束导致的企业阶段性成长问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企业成长方面的理论有了长足发展。爱迪思通过生命周期理论,为企业如何从内部适应企业自身生命力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指南。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结构竞争模型和竞争战略理论,则着重解决了企业如何面向外部环境变化选择产业以及适应产业生命周期的问题。纳尔逊和温特于1982年在《经济变革成长论》一书中从企业进化论的角度,用组织管理和选择力分析了企业组织的形成和演变,强调了企业经营战略中的能力观,而不是一味注重规模。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企业能力理论,则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驾驭作用,其焦点在于围绕企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企业内生成长过程及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其后众多的学者从能力和知识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成长,形成一股研究热潮并延续至今。

      来自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学者们在企业内部的成长动力、制度结构、边界确定、进化演变、资源与能力基础以及企业外部的机会选择和环境适应等方面所做的研究,为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同时,学者们提出的各派理论都只着重强调企业成长的某个方面,并未就企业如何实现持续成长做出全面的分析,更没有提供可以直接进行实践操作的解决方案。这或许是由于企业成长问题过于复杂和庞大。作者在此也仅能作一个尝试性的探讨,未必能涵盖问题的全部。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学界同仁共同推动企业成长理论在应用领域的发展。

      二、突破企业成长的迷思(Myths)——企业持续成长分析框架的建立

      作者运用苏格拉底的反诘法,通过解答一系列关于企业持续成长所需条件、衡量标准和实现路径的问题,来搭建企业持续成长的分析框架。

      怎样的企业成长才是可持续的?是放任企业自然长大,或者渐进的成长,还是跳跃的成长,抑或是采取折衷的方式?自然或渐进的成长是否会导致企业成长速度过慢而被“快鱼”吃掉?跳跃地成长是否会导致企业价值链条的断裂而猝死?折衷的方式是否会导致企业“脚踩两条船”而马失前蹄?更进一步讲,什么样的成长才算是渐进的成长?什么样的成长是跳跃的成长?有没有能够综合二者优点的成长方式?企业能够实现持续成长的根本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区分企业成长是否可持续的本质特征?速度快慢?常规与否?风险大小?还是其它……

      从以上问题中,我们可以解析出企业持续成长的两个关键本质:一是方向问题,二是强度问题。一旦企业的成长方向发生错误,则企业的行为无异于南辕北辙,只能加速企业的衰亡。而企业发展的强度(不仅包括发展速度,还包括知识、技术和能力的积累,尤其是默会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积累)则决定了企业在竞争当中能否取胜。方向问题反映了企业是否在做正确的事,强度问题则反映了企业是否把事做得好。综合二者,反映了企业成长的效率与效果。当一个企业成长的效率很高、效果很好时,则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实现了可持续的成长。

      那么如何衡量企业成长的效率与效果呢?我们知道,企业经营的方向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各方面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企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在某个特定的情形下选择某个特定的经营方向,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或套路。现实中要在激烈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企业不可能一直固守同一个经营套路或模式,否则无异于被动挨打,企业家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新的案例,唯有创新者才能生存。在企业界我们常常看到勇出奇兵、狭处逢生的例子。因而任何理论都无法预先评估一个企业的经营方向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能走得通、走得快,任何一条路的选择都不能算是错,尽管它可能更崎岖或者更遥远。由于企业异质性的存在,一家企业是完全可能将别的企业走不通的路走成功的。在这方面,即使是最高明的战略咨询家也有可能大跌眼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