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学习的企业竞争优势

——基于1,639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浙江大学 宁波理工学院,中国浙江  宁波 315100/浙江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中 国浙江 杭州 310035   周国红(1967—),男,浙江衢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区域发展的 教学和研究工作。/陆立军(1945—),男,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浙江大 学兼职博导,现主要从事区域发展、科技、企业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企业竞争优势不仅和企业R&D投入水平、科技人员比例等有关,而且和各种与创新活 动有关的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学习有关。在对1,639家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包 括区域学习、R&D投入等因素在内的企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结果显示,企业竞争优势 不仅取决于要素成本的高低和资金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本地是否具有知识的吸收、转 化和创新能力,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联系,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市场中介组织、 政府等的合作与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不比企业R&D投入小。依据不同经济发展 水平所建立起来的模型表明,区域学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经济越 发达的区域,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对区域学习的依赖性越强。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5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学习与企业竞争优势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发达国家对创新的传统认识是“线性模式”的思维,正如R·米 彻尔(Mitchell,1989)把创新的过程比喻为“急速前进的队伍”,即“某人在研究实验 室里提出一个思想,把它交给设计部门进行设计,制造部门根据设计图纸的规格来生产 ,最后,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这个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的整个创 新过程都是在企业的内部发生的,而其他企业采用新思想或新产品就是创新的扩散。线 性的模式意味着,信息的反馈遵循这样的途径,即上游的活动,如研发将很少或没有机 会与下游的顾客或客商之间进行交流或相互学习。因此,创新的主要源泉来自于研究开 发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关键在于增加研究开发资源的投入。

      然而,近10多年来,线性创新过程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首先,这一理论过于强 调研究开发活动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其次,过于强调创新源泉的内源化,而忽视了外 部知识源泉的作用。再次,线性创新模型将创新放在一个企业内部来孤立地考察,而忽 视其所处环境对创新过程的影响[1,2]。实际上,创新过程是个动态的、非线性的学习 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创新活动是一个蕴涵“干中学”与“用中学”的过程,即创新 主体通过各种“干”或“用”,通过解决生产问题的非正式活动,通过满足特殊顾客的 要求,克服各类“瓶颈”等学习如何使用、改进和生产,从而促进创新者不断调整自己 的决策,以适应变化的事实,最终实现创新目标。同时,由于创新不是一个企业孤立的 行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因此,研究创新过程必须将企业与 企业所处的环境放在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竞争优势的形成要 求与各种和创新活动有关的主体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与学习关系,也就是说,创新在某 种程度上是一个区域的集体努力[3]。正因如此,早在1992年,经合组织(OECD)在其文 件中就已指出,今天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以贯穿整个最终产品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大量不同 的经济主体间的互动和反馈为特征的,即主要依赖于通过企业间技术网络组织的超越企 业边界的“集体学习”[4]。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区域学习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首先, 根据知识的可传递性,即传递的难度、可用来传递的方式等,知识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 和隐性知识。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观点,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快 速发展,获取信息(显性知识)已变得比较容易和费用低廉了,而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 技艺与能力(隐性知识)则变得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一个企业和国家(或城市与区域) 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搜索和利用知识的效率。占据着整个知识绝大部分的经验、技能等 隐含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包含了对问题出现及问题解决的许多感知与直觉,包含着许 多丰富的判断与探求。如果能激发隐性知识,并且通过某种机制,使之能在不同的主体 之间更好地传递、交流与共享,那么隐性知识就能导向问题的解决,就能转化成显性知 识而形成新知识。有效的区域学习可以使生产厂家、供应商、重要的客户以及相关产业 和支持产业交织在一起,技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场合,彼此对 等地交换信息。有的技术如果单独进行研究可能耗费很长时间,但同行的接触可能“一 点就通”。由于人际交往范围广泛,谈话组织不停变化,技术信息就在企业和区域内传 播开来,达到知识资源共享。这种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和合作的无形纽带,就相当于 企业随时随地都在组织集体研究,既增加了经营的“透明度”,同时也是促进企业技术 创新的无价之宝。其次,区域内具有前后向联系的企业通过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到存在 于彼此间的创新缝隙,提出创新集成的方向,而且,前后向的协调与合作为创新集成准 备了必要的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先创新的一方往往能为有待创新的一方提供必要的技 术支持从而拉动创新。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创新建立在前后向企业的良好沟通与学习上 ,其需求是相对明确的,从而可以保证其商业前景,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创新成果的市场 化风险[5,6]。再次,区域内同行企业间的学习有助于创新的横向集成。由于同行之间 有明显的竞争和利害冲突,因此有意识的合作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区域内同 类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为了 满足有经验、“挑剔”顾客们的要求,企业要承受竞争压力,这迫使企业要不断进行学 习,也迫使区域内相关中介机构必须随企业和员工的要求相应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才 能满足企业服务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面对同样一个严峻挑 战或者同样一个诱人的创新机会,却没有任何企业具有相应的资源实力来独立开展创新 活动,那么为了降低风险,学习也会成为这些企业的选择。通过这种合作的学习,同行 企业之间可以分享创新的成果,使各自的价值创造功能都有所提高,从而使所在价值环 节得到优化[7]。

      2 基于区域学习的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评价模型

      为了把握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影响要素与程度,2002年,我们受浙江省委、省政 府、省政协的委托,对浙江省各市、开发区的企业进行了问卷和实地调查,先后发放了 3,000余份问卷,最终回收837。2003年3月,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号:702 73043),又对浙江的宁波、绍兴、杭州以及上海、江苏和山东等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 查,回收有效问卷802份有效问卷。至此,总共得到1,639份有效问卷。从问卷调查的 区域分布看,以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为平台的环杭州湾经济区占59.6%,以所在温黄 平原为平台的温台沿海经济区占15.4%,以所在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金衢丽内陆经济区占2 0.6%,其他省市主要分布在青岛、苏州和上海,占4.4%(表1)。本文所用的数据和材料 就是来自于这些问卷调查。

      表1 调查问卷的区域分布

      Tab.1 Region distribution of question-and-answer survey

      附图

      企业竞争优势指标体系的选取,既要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 性。根据这些原则,本文选取以下6个指标构成企业竞争优势评价的指标体系,即主要 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JZL[,1])、创新的新颖程度(JZL[,2])、拥有专利多少(JZL[,3]) 、后续产品多少(JZL[,4])、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JZL[,5])、新产品产值率(JZL[,6]) 。

      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很多,为揭示区域学习对企业竞争优势定量影响,选取以下6 个指标来反映企业学习状况:技术合作程度(JSHU)、产学研合作程度(CXY)、与中介组 织紧密程度(ZJZ)、培训、学习频繁程度(PXCD),同时,考虑了企业R&D投入水平(R&D) 、科技人员比例(KYRY)这两个因素,主要在于这两个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很大, 而且还可以评判学习与R&D投入等因素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力度。在此基础上,对 这些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

      表2 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与显著性检验

      Tab.2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its si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