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下,经营者的收入是一种市场定价。国企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国有企业在经历二十多年改革的今天,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翻牌公司”,即在改制过程中只是形式的改动;另一种是“内部人控制公司”,国有企业所有者被架空的现象。与此相应,国企经营者的收入分配也出现两种偏差现象,一种是国企经营者的收入偏低,其所得不能反映其付出和价值;另一种是国企经营者成为“内部人”后,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其所得远远高于其付出和价值。 前一种现象是历史性的,在改革中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观,但目前仍具有一定代表性。结果是:要么经营者凭着良心与党性在做事,要么经营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拿不该拿的钱,并毁了一批人。 后一种现象,即经营者收入高得离谱的现象,则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重视对经营者的激励而忽视对经营者制约的一种偏差反映。这种现象目前尽管发生在为数不多的企业中,但如果不及时制止和解决此类问题就会呈扩大之势,并同样会毁一批人。 如何解决国企经营者收入分配的两种偏差现象?笔者认为,收入作为国企经营者的一种市场定价。 二、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国企经营者作为国企中关键和稀缺的人力资本,就本质而言,具有一般人力资本的特点。 人力资本概念,最早源于经济学领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舒尔茨(T.W.Schultz)、明塞尔(J.Mincer)和贝克尔(C.s.Decker)等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侧重宏观角度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较系统的阐述。他研究指出人的知识、技能和体质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是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有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舒尔茨同时研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大,人力资本存量就高,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就越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力资本存量与价值的一致性,即人的知识、技能和体质的存量高,其价值就大。 明塞尔和贝克尔侧重微观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研究。明塞尔研究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益增长及变化之间关系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是个人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此相似,贝克尔研究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或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与个人收入水平为正相关关系。这些研究表明:个人的知识、技能和体质的高低影响并决定个人的收入水平。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管理学领域开始研究人力资本。布鲁金(A.Brooking)将人力资本作为智力资本构成部分进行研究,她认为:人力资本是由体现在员工身上的知识才能和特定的心理素质所构成。塞恩翁杰(H.Saint-Onge)研究认为人力资本由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构成,内隐知识指个人的价值观、信仰、认知和假设的心智模式,指导个人的行为;外显知识指掌握的多少知识和哪些技能。管理学者不仅研究人力资本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外显部分,而且将研究人力资本所包含的心理素质、价值观、信仰、认知等内隐部分。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美国咨询公司惠悦(Watson Wyatt)在2000年初的调查研究报告中认为:人力资本与股东价值创造有密切关系,人力资本的价值是通过公司市价的增长来体现。本茨利(R.S.Benchley)则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为人的工作绩效,而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对人的绩效改进的投资。前者侧重于总体人力资本的价值,后者侧重于个体人力资本的价值,但都把人力资本创造的绩效作为人力资本价值的体现。 概观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尽管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但研究的内容却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人力资本存量,实质上是研究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管理学研究的人力资本,一方面,研究人力资本内在价值,并丰富其内涵;另一方面,研究人力资本外在价值,即人力资本创造的绩效。 三、理论假设 依据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国企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一般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价值涉及知识、技能、体质、心理素质、品行和价值观等,外在价值指工作绩效。同时,国企经营者人力资本又与一般人力资本不同,他是在国有企业背景下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经理人,依靠经营管理知识、才能和心智模式,从事高智商、情商的创造性复杂社会劳动。 为廓清国企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的具体涵义,笔者从现实搜集相关信息。在上海交通大学经理人培训班学员中抽取70名,其中40人来自于国有企业,30人来自于非国有企业。让调查对象回答以两个开放性问题:与非国企经营者相比,国企经营者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与非国企经营者相比,国企经营者的能力和素质等有何特征。 从对第一个问题的观点整理和统计中可知,调查对象认为:与非国企经营者相比,国企经营者在经营目标(创造利润和业绩)、经营活动(从事经营管理)、经营才能(包括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判断能力、战略眼光)、德才要求、诚信(注重企业信誉)、责任心和员工满意度、所处的环境(都面临机遇和风险)及获得客户的满意等方面没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机制、经营者的任命方式、与上级部门的关系、企业的历史因素、市场经济的认识和贴近程度等,由此使国企经营者在经营绩效的取得方式、精力的花费对象、心理负担的承受等方面与非国企经营者不同。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企经营者与非国企经营者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的不同。 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对国企经营者的能力和素质因素的关注。从对第二个问题的观点整理和统计中可知,调查对象认为:国企经营者的能力和素质与非国企经营者的能力和素质并没有实质性差异。与其说是存在一些差异,还不如说是由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环境的特点,对国企经营者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心理和品行等方面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