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

——对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佳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吴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 陈佳贵(1944—),男,四川岳池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俊(1971—),男,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

内容提要:

随着中小企业在地区经济结构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如何正确评价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地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区域影响力、经营运作力和成长发展力三方面显性指标来评价。通过构建的竞争力评价模型和相应的计量方法,我们检验得出了2003年度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竞争力指数及排名,并据此将各地区分为中小企业竞争力很强、较强、一般和较弱的地区。发现:各地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呈现东高、中中、西低的格局。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4)08-0005-07

      一、引言

      2003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长27%,进出口增长37%,而社会消费品增长仅为9%,不仅较另两驾马车相形见绌,而且创下十多年来的新低。与此同时,2003年上半年4.2%的失业率达到近年来的新高。就业压力和需求不足使人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中小企业。从世界范围看,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又是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OECD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呈现出企业平均规模越来越小,而中小企业对CDP的贡献越来越大的特点(张永生,2001)。中国也不例外,有关数据显示,(注:数据引自2003年4月下旬,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高级论坛上的演讲。)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已达2930万个,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的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43.2%。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实力差异较大,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这种异质性,体现出它们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取资源和占领市场的能力不同,这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来反映。

      本文的目的是对中国地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既往有关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综述,提出了一套衡量我国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而对2003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做出评价分析。

      二、现有研究的简要综述

      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既可以从单个企业入手,比较具体企业之间竞争力的不同,也可以着眼于群体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研究不同区域中小企业集合的竞争力的差异。

      在单个企业竞争力研究方面,有的学者从企业外部入手,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其所占有的产业结构优势,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来赢得竞争优势(Porter,1980);有的学者从企业内部入手,以资源基础论为依托,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其所具备的VRIN(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特性的专有资源(Wernefelt,1984;Barney,1991),或是源于具有独特技术和技能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Prahalad & Hamel,1990)。还有的学者承接竞争成本分析(Competitive Cost Analysis)的思路,提出了企业价值链(Value Chain)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竞争地位的内部决定因素(Porter,1985)。国内学者潘镇和鲁明泓(2003)就以Porter的企业价值链理论为框架,从企业内外部后勤、生产作业、销售和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企业基础设施6个方面构建了17个细化指标对苏州市457家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竞争力组成要素中各细化指标数据的考察,分析了决定苏州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关键要素。

      在区域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对不同地域的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理论解释更多的是从资源禀赋差异和集聚经济角度展开。按照胡佛(Edgar M.Hoover)的观点:区域经济得以存在的三个基本假定前提是: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解释也各有侧重。如钱平凡(2003)指出“我国产业集群中除少量为较大型企业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不仅可用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而且能够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战略方式。”针对区域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任建新(2003)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建立了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包含生存能力、成长能力和发展能力三大类指标23个细分指标,并对广东和湖北的部分样本中小企业进行了测度。该方法选取指标较多,指标之间有重复解释之嫌。另外,将一些影响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如产业环境、社会环境等)也纳入竞争力评价体系似值得商榷。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群体竞争力的差异也与该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密切相关。针对区域工业竞争力的评价,魏后凯、吴利学(2002)构建了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从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五个方面形成了工业竞争力系数,比较全面地评价了2000年中国地区工业的竞争力状况。

      此外,针对中小企业普遍自身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企业破产率非常高的特点,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等(2001)提出了一种专门评估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方法——GEP评估法。该方法的设计初衷是要从一般中小企业中找出在较长时期(如5年以上)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中小企业。该评估法以企业实际财务指标为直接依据,建立包括发展状况、获利水平、经济效率、偿债能力和行业成长性5大类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二维判断法来规范地对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综合评估。不过这种方法仍是侧重于单个企业的评价,而且部分指标过于细化,无法应用于评价一个地区不同行业所有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纵上所述,目前的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还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在定量评价方面囿于数据的缺乏,实证研究的文献偏少。本文对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将以既往研究者普遍采用的多维度综合评价法为思路,在具体的指标选取上将体现既能反映地区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同时又可以反映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的内在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首次对2003年中国大陆30个地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评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