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经济学界,从亚当·斯密起,就把“获取最大利润”作业企业“经济人”的第一假设;而管理学界大量的研究都集中于企业如何获利,如何更多地获利,如何长久地获利上。企业已被习惯性地看作仅仅是一种赚钱的工具。然而,如今“赢利”这个企业的基本功能已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企业存在的全部意义了。 国内外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和一部分企业的实践已表明: 尽管目前大部分企业还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中,对“利润”的需要仍是当代企业的主要特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超越单纯追求“利润”的境界,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追求中。 二、企业需要四个层次的提出 人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企业的需要也具有层次性。但人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因此不能将人的需要层次简单地移植到企业中。首先,企业需要是企业内所有个人需要在不同层次的整合;其次,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它也有它自身的需要——作为一个组织的整体需要,既有对系统内部的需要,又有对系统外部的需要,企业需要的层次既受内部员工整体素质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笔者在研究了大量企业现象和借鉴一系列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需要层次结构模型:将企业的需要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生存需要;第二层,秩序需要;第三层,伦理需要;第四层,自我实现需要。其中每一层需要都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构成了企业需要的阶梯层次结构,每一种需要的出现(由次要逐渐变为主要,由潜变显)都是以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如果层次较高的需要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那么企业会转而追求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低层次的愿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四个层次的阶梯关系如图1。
图1 企业需要的层次阶梯图 企业需要的层次和企业的生命成长阶段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的这四个层次的需要其实是同时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始终的,在同一时间内多种需要也是共存的。只是在企业生命的不同阶段这些需要的紧迫性不同,如在企业刚创业阶段,尽管对秩序的需要、对伦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同时存在,但最迫切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在第二层次对秩序的需要中,生存、伦理、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存在,但此阶段最迫切的、占主导地位的却是秩序的需要(见图2)。和人的需要类似,有些企业在低层的需要只得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就可以越线。一些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甚至在第二、第三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基本满足时就去追求创新,以创新来求生存,如硅谷的众多小的创新公司。但是后来却只剩下几家大的公司,原因就在于第二、第三层次的需要虽可被局部地、短暂地超越,但最终仍然是不可没有的。
图2 企业需要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企业需要四个层次的基本意义 1.生存需要层次 企业在这一层次需要的基础性地位似乎无须用理论来证明,因为这是由企业存在这个事实决定的,生存需要是企业存在的前提。一个没有同时满足生存、秩序、伦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企业,对于生存的需要最为强烈。在生存需要这个层次,企业以销售额、利润为根本目的,赢利能力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它奉行的观念是“利润最大化”。为了生存企业必须采取一切手段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在时间上对应于企业刚刚创业的初期。本文将生存需要又分为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 在生存需要这个阶段,企业的组织结构往往比较简单,企业家集各种职能和责任于一身,所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命令,没有或很少有规范的制度。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较好的灵活性,管理成本也低。然而随着企业规模和人员的不断扩大,缺乏一定的秩序必然导致管理无序,导致其内部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混乱,于是秩序的需要就取代生存需要而上升为企业的主导性需要。 2.秩序需要层次 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比人所面临的更激烈、更频繁、更紧张、更残酷……剧烈的竞争使企业无暇顾及其他,似乎企业的存在只是为了赢利,为了赢利可以不择手段。所以,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利润最大化的需要成了企业的代名词。然而,即使是完全为了赢利,当众多个企业都为了赢利而不择手段时,经过多次重复的博弈,最终也会自发形成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可以通过理性的推理得来:理性的人不会理性地去伤害他人,因为这样做,别人也会反过来伤害他,这就非理性了。博弈论分析表明:在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当事人会发现,不合作的机会成本可能远远大于可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因而真正理性的对策者总有一天会学会以合作的方式活动,共同实现最大化利润。多次博弈产生了合作,合作产生了契约,产生了秩序。哈耶克把“秩序”解说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一贯性和恒常性:“所谓社会秩序,在本质上便意味着个人的行动是由成功的预期所指导的,亦即是说,人们不仅可以有效地使用他们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极有信心地预见到他们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的合作。” 哈耶克认为秩序是自发形成的:规范和习俗能够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自发地形成,秩序不是神秘地从天而降的,它们是累积的人类行为的无意识的结果。秩序不仅具有形成预期的意义,它还有助于塑造每个人的行为,就像个人行为不知不觉地有助于形成秩序一样。秩序需要又分为制度和结构两部分。“制度指的是社会的全体成员都赞同的社会行为中某种带有规则性的东西,这种规则性具体表现在各种特定的重复的情形中,并且能够自行实行或借助某种外在权威来实行。”制度的作用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合理的制度必然会促进正确的企业经营观念和员工价值观念的形成,并使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结构是组织为了维持一定的秩序而设立或自发形成的,是秩序的一部分。“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式。”结构是制度的执行手段,制度必须和结构相互匹配才能产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