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发生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市场的微观经济组织企业来说,不论是在战略形态,还是在竞争动力学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形式。[1]特别是企业间关系越来越成为一个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欲继续在这一领域,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础,探讨企业间网络行为对网络企业的价值影响。 一、研究述评 网络治理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问题,实际上是回答为什么市场中的某些企业存在着特别的在经营绩效上长期实现超额利润的研究问题。这一问题多半通过企业的战略领域得到解答。 显然,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实质上取决于对企业有什么看法。一般的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认为,企业只是一种承载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关系,因此,企业之间的市场绩效差别来自于市场结构的不同。这是有名的产业组织研究范式SCP(结构—行为—绩效)的基础(卡尔顿,1998)。不过,随之出现的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企业的绩效并不完全是市场结构的产物。市场结构的失灵造成研究角度向企业自身的某些属性靠拢,从而交易成为研究对象,以及讨论企业边界的起点。[2] 交易成本经济学思想(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TCA)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该思想从企业的属性出发,力图解答为什么企业是市场的替代选择制度。和以往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逻辑不同,由于TCA将分析对象限制在“交易”上面,就将分析范围从市场向企业的内部组织迈进了一大步。实践证明,TCA的确在解释企业的行为上优于传统主流的关于企业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及其微观应用。 根据这一观点,企业和市场是可替代的两种制度——两种通过节约交易成本的组织制度。由于交易过程中固有的经济主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理性人假设在“交易”的分析层面上,被拓宽到有界理性层面。因此,企业和市场的交易关系(Trade-off)可以用表征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治理结构”来表达。[3]虽然这种经济主体的契约性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企业“治理”产生的逻辑起点,[4]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研究现实是,在企业的契约观,特别是TCA中,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可简称为内部组织成本)实际上被忽视了。因此,当考虑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时,企业的性质必然发生变化。从认识企业的线索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从外部向内部逐渐深入的认识过程。即企业的性质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到不对称信息的处理器,再到竞争能力(即分散的知识集合)的处理器。[5] 不过,TCA的治理结构主要是市场和企业的替代,只是在考虑到生产成本的不可忽略后,才增加了“混合治理”的治理结构,并且在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的三维分析维度中,用“适度”的词语来定义这样的治理结构。尽管如此,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由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交易”的层次上,所以,其中心思想是在企业边界的范畴上讨论企业的战略选择,此后才是管理意义上的战略选择权的价值创造问题。至于边界之内的企业内部组织问题,则主要通过契约的不完全性体现出来,从而得到企业是不对称信息的加工体的企业性质观点。但是企业管理的实践却表明,企业之间的市场绩效的差别,特别是长期的差别,并不完全是单一从市场或者企业内部组织的角度能够解释得了的。[6]因此,从科斯奠定的企业性质出发,企业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实际上分为四种情况:企业存在、企业边界、企业的内部组织和企业的竞争优势。[7]其中最后一种情况,则一般通过企业可控资源的生成属性或者价值创造的一般均衡条件来解析。[8-10] 其实,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已经隐含着这样的理论分析框架,特别是有关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通过三种基本的治理结构,市场、层级和混合治理,企业的市场存在的战略选择被归结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制造、购买或者联合”的选择问题。从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可以通过治理结构的连续体反映,并将三种治理结构的价值创造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描述,但缺乏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的进一步讨论。[11] 因此,探索网络治理的价值创造机制,有必要对市场治理和层级治理蕴涵的价值创造机制先行讨论。 二、市场治理和层级治理的价值创造过程 市场治理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代表性地体现在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范式SCP中。在这种通过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的三段论式逻辑分析框架中,企业的竞争优势被看作是一个确定的常数,重点讨论的是企业的结构影响和随之的企业行为,这种分析倾向于行为或反应函数的关系解析,因此,企业战略的同质性是这种研究范式的根本特征。显然,这样的分析难以从根本上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生成。 波特正是遵循这一思路的缺口解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的。[12]他将上述SCP范式进行倒推,从绩效到行为再到结构,[13]因而自然进入了企业的内部组织环节。不仅如此,他继续应用形象而非形式逻辑的框架(Framework)语言,将企业投入产出的链条,用价值链和竞争作用力的分析工具,把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归结为“通用性竞争战略”的巧妙应用,由此得到企业最基本的“低成本”和“差别化”的竞争优势。不过,波特的这种分析框架在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经济活动越来越突出全球化特征时,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还是仍然采用价值链的方法,令人质疑。这主要在于在价值链的工具中,前提是将SCP进行创造性应用。因此,波特的研究范式并没有过多注重层级治理的问题。在他看来,层级治理的范畴只是反映出企业经济活动价值实现所需的“辅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