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竞争理论研究视角与路径演进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皮圣雷(1983-),男,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广东 广州 510410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竞争行为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文化等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创新,这决定了以刻画和描述竞争现象的基本理论研究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入而演化发展,并推动动态竞争理论认识的发展。本文从回顾学术界对静态竞争理论的批评与发展过程出发,探讨前人研究动态竞争理论的视角和路径方法,并展望未来动态竞争理论研究的研究视角、研究框架及分析路径。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4 年 12 期

字号:

      动态竞争(competitive dynamics或者dynamic competition),台湾学者吴淑华(2001)将其翻译成竞争动力学,吕薇等(2002)则翻译成竞争原动力。广义的动态竞争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蓝海林,2011):第一个层次,动态竞争(dynamic competition),指企业在越来越动态的经营环境下竞争;第二层次,竞争互动的动态化(dynamic competitive interaction),指企业之间多点和快速互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竞争对手之间博弈、学习、模仿和创新已经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和可保持性受到威胁;第三层次,竞争动力学(competitive dynamics),指创新与速度正逐渐替代规模而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需要发动不同的竞争性行为来获取优势。狭义的动态竞争指的是“在特定行业内,某一个(某些)企业采取的一系列竞争行为,引起竞争对手的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影响到原先行动的企业,这是一种竞争互动的过程”(吕薇等,2002)。

      “竞争”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生物学将“竞争”定义为两个或多个生物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与资源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与关联(Darwin,1859)。回顾竞争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围绕解释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竞争关系及其行为特征与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目前也有不少回顾动态竞争理论观点的综述性文献(黄璐,2002)。竞争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活动,其具体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文化等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创新,同时企业竞争方式与手段还决定于企业所处的战略发展阶段。由于竞争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概念,这就决定了以刻画和描述竞争现象为基本工作的竞争理论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一个理论研究分支。在不同的战略理论发展时期,学者们对企业竞争的描述与解释不同,其根本的差别在于对企业竞争的研究视角以及分析和描述竞争现象的分析路径的不同。

      研究视角指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决定学者解读和分析某一理论概念的理论维度或方向。而分析路径则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分析和刻画某一个理论概念的具体方式与手段。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视角指基于什么样的维度或方向看待企业的竞争现象,而分析路径则指通过什么样的理论手段刻画和分析企业竞争现象。前一个问题实质是指学者在理论本质上如何看待竞争现象,是看作一个整体还是看作某一基本竞争关系的集合或组合;后一个问题是指学者在构建理论时如何分析竞争行为。随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以及现实中企业竞争现象的不断创新,未来动态竞争理论领域总能涌现出新的研究视角以及更全面真实反映企业竞争的分析方法。

      为了更好地把握动态竞争研究发展的方向,有必要对动态竞争研究的视角与路径方法进行回顾,疏理前人研究动态竞争的视角和路径,展望未来动态竞争研究可能出现的新视角、新动向。本文以学术界突破静态竞争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动态竞争理论研究的起点,回顾学术界对静态竞争理论的批评与发展过程,探讨前人研究动态竞争理论研究视角和路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动态竞争理论下一阶段的研究视角、研究框架与路径。

      二、竞争动态性视角的演进

      从19世纪开始,经济学家就关注到企业竞争的问题。最初关于企业的竞争研究主要是静态的,其中以古诺模型(Cournot,1838)为代表。古诺模型假定只有两家寡头企业A和B互为竞争对手,并将两个竞争对手所处的市场空间限制为一个共同的市场,两个竞争对手所采用的竞争手段主要是价格与产量,且存在所谓的最优价格和最佳供给量,也即竞争对手间的无论交锋多少次,其最终应该停留在价格或者产量的最优或均衡点上。在这样的前提假设下,古诺模型成为了经济学解决企业竞争问题的一个代表性模型,之后的研究几乎都是建立在逐步放开静态竞争模型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总体而言,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视角大体上可分为一对一竞争关系视角、一对多竞争关系视角、多对多竞争关系视角以及基于制度理论的视角等。

      1.一对一竞争关系视角

      从静态竞争模型走向动态竞争模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多点竞争,或称多市场接触理论。Edwards(1955)最先提出了多市场接触(multi-market contact)的概念。所谓多市场接触指的是企业同时在多个产品或者(以及)多个地区市场上与竞争对手竞争的情况(Gimeno等,1999;Karnani和Wernerfelt,1985;Korn和Baum,1999)。Edwards(1955)发现厂商在多个市场上接触最终会降低竞争强度,甚至会出现“相互克制”(mutual forbearance)的现象。与静态竞争理论类似,多点竞争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仍然是一对一的竞争关系。而对于市场制度环境,Edwards等人主要探讨在市场机制完备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行为,所谓的多点市场多指的是由于地理条件而造成的不同区域市场。另外,多点竞争理论对竞争行为的描述不再局限于价格等单一手段,而是拓展到了市场范围布局和区域市场进入与退出、先进入者对后进入者的进攻与对抗等更具体的策略上。

      除了多点竞争理论之外,另一动态竞争理论的重要分支是竞争互动理论。竞争互动研究主要讨论竞争对手在同一个市场上,实施的多次竞争交锋,且具体的竞争行为已经被拓宽到了企业各种战略行为(Karagozoglu和Fuller,2011)。一开始,学者们采用博弈论的数学工具研究企业间的竞争互动与交锋的“均衡”。陈明哲和麦克米伦(1992)从博弈论的角度对竞争互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防御者的进攻—反应的博弈模型。他们首次考虑了在一对一的博弈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回应、或者进攻一方不等回应就进一步采取行动的情况。另外,威尔卡森等(1999)构建了一个在既定市场中竞争者关于价格和广告行为的博弈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