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窗口、复合式战略与后发企业追赶

作者简介:
徐建新(1971- ),男,江苏徐州人,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公司治理。杭州 310018;张海迪,通讯作者(1996- ),女,安徽宿州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杭州 310018;许强(1971- ),男,浙江余姚人,博士,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创新管理。杭州 310023

原文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内容提要:

基于中国本土化理论——复合基础观,以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华)为例,结合后发企业追赶需要考虑的重要情境即机会窗口,分析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合理、灵活地采取复合式战略回应机会窗口,并利用机会窗口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从初始追赶到超越追赶再到行业前沿的追赶历程。研究发现,同一行业内不同机会窗口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某一机会窗口的出现也会触发其他机会窗口出现,进而引致整个行业机会窗口涌现;基于复合基础观视角,后发企业追赶路径的演变过程为:最初以技术模仿式创新为导向实现边缘赶超,继而以市场把握和扩张为导向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然后以全面协同创新为导向实现系统竞争力提升;后发企业通过实施复合式战略回应机会窗口的开启,能够帮助其更好地把握住发展机遇,实现追赶;与追赶路径演变相关联,随着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积累,战略回应机制也相应地呈现为“被动回应—主动回应—引领拓展”的演变过程。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23-0081-10

       0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跟随与追赶,以大华、海康威视、华为等为代表的中国后发企业逐步完成了自身知识和技术积累,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占据行业领先地位[1]。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后发企业大多面临技术落后、资源匮乏、市场隔离等问题,却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和市场的有效赶超[2]。这一切何以实现?其路径、过程和方式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对于仅拥有普通资源的后发企业而言,传统战略管理理论难以解释其竞争优势来源,如资源基础观(RBV)强调企业通过核心能力或异质性资源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大部分后发企业并不具备核心能力或异质性资源,那么这些后发企业又是如何实现赶超的呢?陆亚东等[3]从中国情境出发,提出新兴市场后发企业成长的战略管理理论——复合基础观理论。该理论关注的是仅拥有普通资源的企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得以生存与发展,更强调普通资源和能力的整合与利用。复合基础观为中国后发企业追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相比,复合基础观更能解释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企业如何在资源和能力优势并不显著,甚至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实现成长与扩张。回顾现有文献,基于复合基础观对上述问题尤其是关于实现路径与机制的探索,仍有待深入。

       中国特殊情境为中国后发企业追赶开启了难得的机会窗口,如多样性的技术体制、多层次市场、政府相关政策等[4]。在面对机会窗口开启时,如何借助内外部资源的动态整合,实施相应战略,对机会窗口予以回应,从而抓住发展机遇,快速建立竞争优势,实现后发赶超,成为后发企业必须深入思考的议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大华为例,通过研究其后发追赶周期全过程,旨在回答如下问题:①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外部环境中不同类型机会窗口是如何出现的?②在追赶的不同阶段,为了把握机会窗口,后发企业是如何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复合式战略的?复合基础观视角下后发企业的追赶路径是如何演变的?③与追赶路径相关联,在追赶的不同阶段,后发企业采用复合式战略回应机会窗口的机制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1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1.1 后发企业追赶

       后发企业概念最早由Hobday[5]提出,其认为在面临市场和技术劣势的情形下,仍然试图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争的新兴经济体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可以称之为后发企业;Mathews[6]从产业进入、初始资源、战略目的和竞争地位4个维度界定后发企业,将其阐述为以追赶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后进企业,尽管其初始资源稀缺,但却拥有低成本等竞争优势;Ernst[7]认为后发企业是具有强烈追赶意识的模仿者和快速学习者,其主要战略目标是赶超领先企业。基于以上回顾,本研究将后发企业界定为在面临技术和市场双重劣势的情况下,将追赶或赶超作为主要战略目标的新兴经济体企业。

       现有文献主要从技术和市场两方面探讨后发企业的追赶方式。在技术追赶方面,后发企业通过引进和吸收,缩小与同行业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刘洋等(2013)研究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构建地理、组织、知识研发网络实现技术追赶;吴先明等(2018)认为,全球化战略对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有积极影响。在市场追赶方面,后发企业通过增加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份额实现追赶。罗珉和马柯航等(2013)指出,领先企业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获取竞争优势,而后发企业可以借助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资产互补、企业合作以及快速跟进等方式,提供独特的产品与服务,进而实现边缘赶超;Zhu等[8]从商业模式创新角度研究了中国手机制造业的追赶。综上所述,已有文献阐明了后发企业的追赶过程和方式,但是对于仅拥有普通资源甚至劣势资源的后发企业来说,实现赶超的基础是什么仍然难以解释。因此,本文从复合基础观视角,结合机会窗口理论,剖析后发企业实现追赶的路径和方式,并试图为后发企业追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复合式战略与后发企业追赶

       陆亚东等[3]基于中国情境提出了新兴经济国家后发企业成长的全新视角——复合基础观(CBV),以解读面对技术和市场双重劣势的后发企业(如中国企业),如何仅通过普通资源的创造性复合使用,取得独特竞争优势,从而赶超资源和能力占优的竞争对手。复合基础观作为资源基础观(RBV)的延伸和拓展,其最大特点是不再单一强调资源的战略属性。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能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拥有异质性资源,包括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等特征[9]。然而,仅拥有普通资源或劣势资源的企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观不能够给出解释。而复合基础观关注的正是仅拥有普通资源甚至是劣势资源的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创造性地整合与运用资源,获取独特竞争优势,从而赶超领先企业。

      

       图1 复合式战略分析框架

       复合基础观的内涵是,企业通过对自身拥有或外部可购买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创新、整合,提供具有复合功能特征的产品或服务,用复合竞争手段获取、创造出独特的竞争优势或发展路径[3]。根据这一内涵,以复合基础观为理论基础实施的企业战略,可称之为复合式战略,包括复合式提供、复合式竞争和复合式能力3个方面[3](见图1)。其中,复合式提供是指企业通过提供具备更多整合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目标客户的多样化、复合式需求;复合式竞争是指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合理地选择两种或以上战略进行复合,进而形成综合的而非单一的竞争优势,如将低成本、质量、售后服务、产品技术创新等进行有效组合,相较于竞争对手,该组合方式能够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或服务;复合式能力是指企业能够协同整合来自内部和外部现有有形或无形资源的独特能力。模仿式创新就是一种复合式能力,以模仿为起点,通过对外部资源和能力的模仿,以创新的方式构建企业自身竞争战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