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基础观的动因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亚东,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美国迈阿密大学管理系;孙金云,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管理世界

内容提要:

复合基础观是适合中国情境的战略管理理论。然而,已有研究并没有对于复合基础观的内外部动因,以及复合基础观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给予解释。本文通过对569家中国企业的问卷调研,证实了外部资源的可获得性、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家能力和合作导向分别是组织实施复合式战略的外部和内部动因。我们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复合式战略可以为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和速度优势,而这种结果又受到了企业国际市场参与度的调节。本文对复合基础观理论和实证进行了拓展,同时也肯定了中国企业采用复合式战略是可行的。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4 年 12 期

字号:

      复合基础观是近年来战略管理领域中基于东方文化背景发展而来的前沿理论之一。陆亚东和孙金云(2013)认为,复合基础观是指企业通过对自身拥有或外部可购买的资源与能力进行创新、整合地运用,提供具有复合功能特征的产品或服务,用复合竞争的手段获取、创造出独特的竞争优势或发展路径。与传统的“核心能力—竞争优势—组织绩效”战略范式相比,复合基础观更加强调对现有内外部资源甚至普通资源的创造性整合运用,其所揭示的开放式资源整合逻辑,为那些发展中国家大量只拥有普通资源的企业提供了一条战略提升的路径。

      复合基础观的提出,是在战略管理理论从西方的“一元思维”向“双元理论”(或二元范式)演进后的进一步发展。“一元思维”下的战略理论强调战略决策的“取舍”或“二者取一”,如成本领先战略或差异化战略(Porter,1980)。然而通过实证研究的不断发展,在越来越多的战略管理情境下,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可以做到兼而有之甚至相互促进,后者被称之为“双元理论”(Luo & Rui,2009;Gibson & Birkinshaw,2004;焦豪,2011)。双元性(ambidexterity)作为解决管理悖论的途径之一,被认为在日益动态复杂的经营环境中,更能够有效地追求和实现同时并存却又彼此相异甚至相互矛盾的组织目标(周俊、薛求知,2009)。自从Duncan(1976)提出“组织双元性”的概念以来,不少学者对其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结构双元(structural ambidexterity)、情境双元(contextual ambidexterity)和领导双元(leadership-based ambidexterity)3个方向。结构双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具备双元思考和行为能力的公司高层领导根据公司内外部特征决定组织的双元结构,并进行整合(O'Reilly & Tushman,2004,2007)。情境双元则是指在整个业务单位范围内同时展现一致性和适应性,有助于激发全体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Gibson & Birkinshaw,2004)。领导双元更加强调公司高层管理者在塑造组织双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Raisch & Birkinshaw,2008)。在双元理论的架构下,外部环境可以存在共演、竞合,内部能力可以共生、协调,在竞争方式上可以做到全球本地化、成本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上可以做到刚柔相济,最终实现长、短期战略目标相融的和谐发展(孙金云,2011)。与双元不同,复合基础观更进一步地认为,在组织的战略决策中,不仅只存在那些看似矛盾的二元选择,还有一些存在一定相互关联的,甚或根本没有关联的更多的资源及竞争手段,是可以整合在一起,通过对内在逻辑的挖掘,从而进行系统化、创造性地应用。正如我们在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发展历程中所观察到的,它们可以在成本领先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低成本高频度的产品研发、建立低成本广覆盖的快速响应渠道、通过模仿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实现对标杆企业的追踪甚至赶超。多种资源或竞争手段的复合将那些看似没有逻辑关联的决策环节和职能战略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组合在一起,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实现快速发展。此外,复合基础观与双元思想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双元强调企业平衡或同时实现两个相异目标的能力,重“道”(理念、文化、管理、结构等),其内涵为短期与长期、探索与开发、竞争与合作等;复合基础观强调对一切可获资源,尤其是外部资源的创造性利用,重“术”,其内涵为复合式提供、复合式竞争与复合式能力。从“一元思维”、“双元理论”再到“复合基础观”的理论发展,与中国道德经中提及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竟不谋而合。

      在陆亚东和孙金云的研究中,他们对复合基础观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并提出了包括复合式提供为载体、复合式竞争为手段、复合式能力为动力的复合式战略内涵(陆亚东、孙金云,2013)。这一研究,是基于两位作者多年来对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洞察,通过对大量中国企业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理论推演,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东方文化背景下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将面临全新诠释的理论图景。然而,这一理论是否能通过实证检验?中国企业采用复合式战略是否切实可行?实行复合式战略在外部环境要素和组织内部能力方面需要哪些特征,从而使得“复合基础观”的出现及适用存在着某些特定的约束条件?这些问题,在过去的研究中并没有阐述或论证。此外,复合式战略究竟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具体的竞争优势?如果不能够对这一结果性影响进行严格的论证,则“复合基础观”的理论意义将大为降低。

      为此,本文试图从外部环境要素和组织内部的能力特征来探索复合基础观的动因。对动因的剖析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复合基础观”这一“管理学中的中国理论”在未来的拓展中所需具备的前提条件,而这也正是可以从长期的视角对该理论进行合法性(legitimacy)检验的开端(Barney & Zhang,2009)。此外,复合式战略与特殊的竞争优势,如成本优势、快速响应等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为了能够有效测量上述概念间的关系,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及中国环境的特点开发了与复合基础观相关的量表,通过大样本定量研究为复合基础观的理论发展提供支持。本研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理论模型

      二、理论研究及假设

      (一)复合基础观的内涵

      与强调打造核心能力从而带来竞争优势的传统战略范式不同,复合基础观更加强调对现有内外部资源的创造性整合利用。在此逻辑下,复合基础观的内涵包括了复合式提供、复合式竞争和复合式能力3个方面,其中复合式提供是载体,复合式竞争是手段,而复合式能力则是动力(陆亚东、孙金云,2013)。

      复合式提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多元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提供一系列类似的产品来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从而提高综合市场占有率和组织绩效(Hitt et al.,1994),产品多元化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会产生交互作用(Luo,2002)。同时,对那些中小型规模的企业,产品多元化策略也同样能够提高组织绩效(Qian,2002)。与面向不同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不同,复合式提供既可以将多种功能复合在单一产品上面以更好地服务同样的顾客群体,也可以提供多种产品或产品服务组合来满足相同的顾客群体在某一方面的综合需求,也就是“一站式购物”、“一站式体验”或“全面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复合式提供之所以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或延伸性需求,是与顾客需求的价值观念转变、经济条件改善、生活节奏加快、消费“效率”提升,乃至信息时代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都是分不开的,因此,顾客需求越复杂多变,则复合式提供就越能带来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