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属国有工业企业连续七年无亏损

作者简介:
金小明 陈芸 成建 新华社记者

原文出处: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调查报告

      在不少国有工业企业经营困难、亏损面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四川省德阳市属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自1987年以来却连续7年保持了无亏损的纪录。在这7年里,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增长。1988年至1994年11月,市属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从近7亿元增加到近16亿元,实现利税从8500多万元增加到1.6亿元,国有资产净值由6亿元增加到14亿元,都翻了一番。

      德阳靠什么取得如此成绩?记者最近在这里采访时感受最深刻的是,从政府有关经济部门到一个个企业的人们那种非把国有企业搞好不可的劲头,看到人们怎样在扎扎实实地优化环境、优化产品、优化企业、优化班子,创造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优化环境——一切着眼于发展

      一种好的环境,往往能成为活跃一方经济的沃土。

      走进德阳,宽阔的马路、整洁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就给了人们一种朝气蓬勃的印象。德阳1983年建市后,11年间用于交通、能源、通信三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超过8亿元。现在乡乡通了公路,县县通了铁路,全市电网与国家电力主网联网,邮电通信实现了国内、国际长途直拨和市话自动化。这一切,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然而,比“硬”环境更为宝贵的是,是以人为中心的“软”环境。德阳市委书记李永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些年社会上流传的‘国有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体’的说法,在德阳始终没有市场。这是因为:第一,站在地方的角度看,德阳市72%的财政收入来自国有企业,不搞好国有企业,地方财源成问题,等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第二,站在国家的角度看,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解决地区间不平衡问题等,都离不开国有企业。第三,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收入差距的调节,也要靠国有企业。第四,站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乡镇企业的‘师傅’是国有企业。德阳市国有工业是机械、化工、建材、食品、医药五根支柱,乡镇企业从烧砖烧瓦到现在的规模,也形成了这五大产业,靠的就是国有企业人才、技术、管理的优势。”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11年来,凡是中央和省下放给企业的权力和搞活企业的优惠政策,德阳市都坚决落实,一点不打折扣。这里几乎所有国有企业都得到过政府各种形式的让利扶持。据市政府估算,前些年每年市、县两级政府让给企业的各种税利达2亿多元。这种让利,壮大了企业的实力,特别是使一些老企业得以喘息、重振。这样,当企业改革由放权让利转入改制阶段时,德阳的企业已长硬了翅膀,有了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后劲。

      “多在生产力发展上做文章”,是德阳市始终如一的方针。他们有这样一个观点:由于交通、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各种费用和工资、福利不断增加,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长幅度如果低于10%,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亏损。所以,德阳11年来一直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工业的较高增长,使企业在消化全部增支因素之后,仍能有较高利润。

      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离不开改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德阳市先行了一步。1985年,德阳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就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勇敢地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企业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在机构设置、员工进出、工资分配、经营决策、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竞争的内部机制,企业员工也逐步实现了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当指令性计划大幅度减少,所有企业都面向市场的时候,德阳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已占据有利地位,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优化产品——培植新的利润生长点

      德阳耐火材料厂总经理夏传弟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他们瞄准高档耐火材料项目搞技改,建成一条滑动水口砖生产线。1993年这条线一投产,企业在税收增长1倍多、职工收入增长25%、生产成本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竟比上年增长近13倍,从而避免了企业的亏损。

      在德阳国有企业中,这类事例并不鲜见。兼并了7家企业的四川金路股份有限公司,仅去年就向这些兼并厂投入技改资金5300多万元,从而使兼并过来的企业迅速成为公司新的配套支柱产业和利润生长点。四川什化集团公司80年代以前只有两种产品,短短十多年间,他们建成了十几个新的较大规模和较高层次的项目,使产品形成了以磷复肥为龙头,有精细化工、建材、饲料、电力等五大类20余种的新格局。近四年里创造的利润累计达6487万元,是建厂前32年总和的1.37倍。

      一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往往能成为一个企业新的利润生长点,甚至成为一个企业扭亏和新生的契机。德阳市的国有工业企业这些年就紧紧扭住新的利润生长点不放,不停顿地搞技改,从而保持了盈利状态。

      据主管工业的副市长赵克俊介绍,德阳建市11年来,用于老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优势拳头产品的投入达30多亿元。其中支柱产业中的化工类企业百分之百、机械类企业80%得到了改造。目前市属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都有一两个在国内市场上较为畅销的产品。

      当前国有企业的一大致命弱点是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无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讲,谁先进行技术改造,谁就能获得新生。但是,问题的难点在技改要花钱。那么,德阳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市长严如高的回答是:“我们是割了政府的肉,救了企业的急。”他介绍说,前些年实行财政递增包干时,德阳市的做法是: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承包上交任务后,企业增加利润部分,政府只作适度收取,把相当大的一部分留给了企业。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在确保增值税75%交给中央后,地方应得的25%的税仍有相当一部分返还给了需要扶持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严如高讲,把有限的资金先用于发展,企业发展了,大家才好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放长线钓大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