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成本约束与企业文化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波,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 210093 张志鹏,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讲师 南京 210045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企业间的深层区别往往体现为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则成为决定企业经营绩效差异的一个最终解释变量。针对企业家选择不同企业文化的现象,本文提出了文化成本约束的假说,认为企业选择并维护特定的文化是在文化成本约束下的收益最大化行为。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4)03-0013-07

      工商管理实践的发展通常为经济理论研究提出新课题,而经济学的进步则体现在对已存的工商管理行为给出理论解释。这是因为经济分析的任务是解释实践活动的内在局限条件和竞争规律,并使其一般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注: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公司文化,本文中使用了企业文化一词,一方面考虑到国内的习惯用法,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结论同样可以扩展适用于家庭企业、家族企业以及其他的组织中。)开始进入管理学视野,它一般被看作是特定的价值取向、工作方式以及企业内部交往习惯,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意识形态化”。时至今日,几乎没有哪个企业的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研究会忽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管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表明: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还有一些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一项针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

      令人奇怪的是,相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言,经济学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是如此之少。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所关注的并不在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否被夸大,而是企业文化得到共识和其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事实本身并不能解释事实,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是指明晰的推理和潜在的可驳性”(注: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页。)。然而,在经济学的传统领域中,却显示出了对企业文化这一事实的忽视,即使有一些研究,也未能提供有说服力的企业文化理论。本文所做的工作就是尝试对企业文化这一事实做出初步的经济学解释。

      具体来说,本文准备通过构建理论框架来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即为什么企业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或者说为什么这些企业的企业主或管理者选择了特定类型的企业文化而不是别的。围绕这一问题,需要对企业文化的性质作出说明。

      一、企业文化的主要类型

      企业文化性质的差异是得到公认的,但是对于其分类的依据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例如,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在研究中区分了强力型企业文化、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和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杰弗里·桑南菲尔德则确认了四种组织文化类型: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和堡垒型。(注: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3页。)即使如此,人们仍然感到对企业文化作出合理划分是困难的。因为研究者往往将规章制度及行为方式都看作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果从“社会性”角度出发,企业文化无疑囊括了价值观念、规章制度与行为方式。管理学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看待企业文化的,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制度文化与品牌文化、礼仪文化等矛盾不清的概念。但更为集中地从“观念性”角度来分析,企业文化实际上代表着基本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企业所共有的,即使企业中成员不断更新,特定的文化也会得到延续和保持。尽管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作用与规定着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方式,但企业文化与制度并不相同,二者存在着显著差异。

      本文对企业文化的经济学界定表述为:企业所倡导的并为大部分成员所习得与遵行的特定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尽管企业内成员具有纷繁复杂的多层次价值取向,包括各自的道德准则、宗教信仰、理想信念、风俗习惯等,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对于我们的研究对象而言,企业文化突出体现在企业成员对相关利益者的主观评价排序上。具体来说,这一价值观体系包含了对相关利益者或主要管理要素的价值排序,即股东、管理者、企业员工、顾客及社会责任(如国家、社区、环境等因素)等五个方面(见图1)。

      

      图1 企业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文化取向

      采用以价值观取向为核心对企业文化进行分类,不仅是简化理论分析的需要,也是对管理实践的提炼。事实上,我们通过对大量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经营哲学、管理理念、企业道德、企业风貌等)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本质是存在着相应的价值观取向。透过各种口号和原则,实际上反映了企业成员对各种利益分配的关注,对企业活动最终目标的认知及对其个人的价值观排序。以价值观取向为核心来对不同企业文化作出区分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假设。例如,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也曾利用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中重视企业构成要素(顾客、股东、员工)程度来考察企业的绩效。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包括《财富》、《金融时代》、《行业周刊》等多家出版物进行的“最值得崇拜的公司”、“最值得尊敬的公司”调查使用的标准中,优秀公司要能够表达对雇员、顾客、社区及投资者的关心。(注:林恩·夏普·佩因:《公司道德:高绩效企业的基石》,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从大量的案例中可以观察到,不同企业中所提倡的企业文化实际上最终反映了企业对上述五个方面要素的价值排序,例如,将企业经营理念设定为“顾客就是上帝”,“质量是最重要的”的企业,其价值观体系中消费者就优于其他要素。可称之为顾客取向的企业文化。同样,还存在着股东取向的企业文化、员工取向的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取向的企业文化。例如,传统的国有企业更多的是具有社会责任取向的企业文化,而一些高科技公司则倡导员工价值取向。为此,在本文的分析中,将企业文化划分为股东取向文化、管理者取向文化、员工取向文化、顾客取向文化及社会取向文化五种基本类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