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组织的生命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产品质量决定了组织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质量缺陷为组织带来有形损失(经济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和无形损失(社会声誉丧失等)。费列罗巧克力质量问题、五香牙签肉事件、人造鱼翅事件、毒奶粉事件、火腿肠事件等给组织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质量缺陷严重威胁和损害了相关组织的形象、信誉、质量绩效、经济效益,影响其正常的生产运作,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高危害性。质量缺陷造成的爆炸、建筑物倒塌、烧伤烫伤、产品召回等恶性事故,也给社会带来了惨痛的代价和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质量缺陷(产品质量缺陷、过程质量缺陷和工作质量缺陷等)的特征,增强质量意识,消除质量缺陷。消除和管理质量缺陷对于质量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组织的经营决策以及经济效益、声誉、质量绩效和运营绩效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事实和实践证明,质量缺陷是可以预防、消减、规避和治理的。组织实施质量缺陷管理活动,保障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是提升组织质量绩效的关键途径。系统而深入地挖掘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揭示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影响机理、影响效应和传导路径,是政府、社会阶层、组织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是,目前对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综合概括的文献较少。鉴于此,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并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1)质量缺陷的涵义。 国外学者认为,质量缺陷从企业缺陷的内涵中剥离产生。狭义的企业缺陷最早突显在质量缺陷上,后续逐渐出现在安全生产隐患问题和环境问题中。企业缺陷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不仅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效益、社会形象等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会阻碍消费者满意度的提升、公众期望预期的实现以及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狭义的角度讲,企业缺陷主要包括质量缺陷(核心缺陷)、安全生产缺陷和环境缺陷。 企业缺陷的核心是质量缺陷。国外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环节界定质量缺陷。美国的相关法律条款以消费者期待标准为基准来界定质量缺陷: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特性的了解和预见程度来判断产品的不合理性能、核准产品的不合理危险,当产品的不合理风险逾越消费者的预见范围时,产品隶属于缺陷产品[1-8]。欧洲以消费者对产品有权期待的安全性能为基准,明晰了质量缺陷的内涵,与缺陷产品相关的法律条款规定:考虑所有相关情况后,提供产品不能满足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产品隶属于缺陷产品[1-8]。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产品质量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指示和警告缺陷。在美国,与制造缺陷相关的法律条款认为:若产品背离其设计意图,则即使尽全力采取谨慎措施保障产品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过程,产品也依然具有制造缺陷。组织虽然已通过产品设计降低了产品的损害风险,但是仍未采取更为合理化的产品设计完全避免,产品仍具有不合理的安全性能、存在设计缺陷。在美国,与指示和警告缺陷相关的法律条款认为,指示和警告缺陷是指对于产品用途的注意事项因未予以指示或警告而可能出现的危险[1-8]。 2)质量缺陷管理。 国外学者对质量缺陷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质量缺陷管理的相关理论、质量管理实践的构成要素、企业缺陷管理(质量缺陷是企业缺陷的核心)体系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体系整合等方面。 质量缺陷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质量环、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理论、六西格玛管理理论、零缺陷管理理论等[5-8]。全面质量管理高度强调“全面”二字的内涵,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都将质量作为企业的核心,将各项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建立严密而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5-8]。质量环功能等同于质量的形成过程,主要明晰质量形成过程的各种活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5-8]。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各种质量计划制定和实现参照的依据。PDCA循环分为计划、实施、评估和处理四个阶段[5-8]。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力求在管理流程中起规范化作用,为管理缺陷的治理、质量成本的降低等提供参照依据。这种新型的管理方法有效平衡了顾客满意与运营成本的关系,同时保障了组织核心过程的运行质量,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8]。Zu、Fredendall和Douglas[9]以及Kevin、Roger和Adrian[10]对六西格玛管理的构念维度及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Crosby提出了零缺陷管理理论,认为零缺陷管理是一套组织处理产品质量问题的系统的管理方法。零缺陷管理通过转变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态度和对质量的态度来指导和激励组织成员首次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情。零缺陷管理理论将质量问题和质量缺陷归因于人因造成的失误(缺乏注意力和知识、没有首次把事情做好和做对的态度等)。零缺陷管理已演变为企业的质量战略和质量目标之一,零缺陷管理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建立质量问题预防系统来消除浪费和不增值的活动,积极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11-13]。 关于企业缺陷管理,国际上有重视质量缺陷管理的ISO9000系列标准、重视环境缺陷管理的ISO14000系列标准和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缺陷管理的OHSAS18000系列标准。国外对企业缺陷管理体系的研究溯源于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和OHSAS18000系列标准。这些系列标准倡导规范化管理途径和标准化管理活动,致力于规避企业缺陷、提高企业的运作绩效。Makin和Winder[14]、Zeng、Tam和Tam[15]、Merce、Marti和Stanislav等[16]、Labodova[17]、Biazzo和Bemardi[18]率先探索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结构,三体系的相似处和差异,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焦点问题、内外部影响因素以及整合后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定义(实质、特点和功能等)、设计和建立,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Merce、Marti和Stanislav等对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在属性和逻辑关联链接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整合三种管理体系的可实现性,得出具体结论:重视质量缺陷管理的ISO9000系列标准、重视环境缺陷管理的ISO14000系列标准和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缺陷管理的OHSAS18000系列标准在体系原则、管理程序和管理文件等方面具有相同性和互补性[16]。Labodova认为,可以依据特定的规则和标准整合人力资源政策、管理文件、管理准则、管理流程和管理程序等,从而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整合在一起,整合后的管理体系囊括了各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和客观需求,他倡导在整个产品链实施全过程缺陷管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