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34(2003)03-0013-04 1 引言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涵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 针对这一涵义的理解及实施的管理活动因不同时期而有所不同。 质量管理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一直延续至今。全面质量管理推行以控制为主的质量环模式,使生产经营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制状态,从顾客“没有不满意”到重视质量开发与创新,直至顾客满意的质量环模式,使我国在推行TQM的20多年历程中, 无论产品质量还是质量管理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1世纪,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时代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视复杂系统综合指标满意的质量环模式必将代替原有模式。 2 从顾客出发并强调过程控制的质量环模式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无论对生产活动还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而具体质量活动的实施是以质量环这一理论模式为指导。图1所示为追求顾客“没有不满意”的质量环模式, 图中的各个环节说明连续的质量活动,经过各环节的质量职能作用,使产品符合适用性要求,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图1 追求顾客“没有不满意”的质量环模式 2.1 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强调控制 要求严格控制管理活动的各环节,层层把关,因此这一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可以称为全面质量控制,如对设计和开发策划的控制、对生产过程的稳定控制、从修哈特3 σ控制图到最先进的计算机控制以及对最终结果的严格把关、售后服务、质量跟踪。其目的是为了减少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增加稳定性,如很多企业内部建立质量管理小组,现场开展定置管理,并进行工序的质量管理。 2.2 以零缺陷为宗旨达到“没有不满意”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出发,管理活动最终使顾客、组织及社会受益并达到满意,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这一时期的管理活动却常常是被动的,质量控制、质量跟踪、PDCA循环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达到零缺陷,使顾客“没有不满意”,缺少质量开发、质量创新,没能做到使顾客满意,只是“没有不满意”。 2.3 质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由于其宗旨是减少错误,使生产处于稳定受控状态,很少进行质量开发,所以质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很少发生质的飞跃。 3 从顾客出发并强调顾客满意的质量环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全面质量管理再次受到新经济时代的冲击,人们不再满足“没有不满意”,而是希望得到“满意”。急剧扩张的国际质量竞争,使企业得到警示,即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重要,全面质量管理将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宗旨,以重质量开发的管理环模式为指导,图2为该质量环模式示意图。
图2 追求“顾客满意”的质量环模式 3.1 实施过程中重点强调质量开发 微软公司中国销售部经理曾说过:“微软公司内部没有人再强调全面质量控制,这是人人必须做到的”。没有人再强调以控制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今天的企业若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把重心放在质量控制上已远远不够,更为关键的在于质量创新、质量开发。企业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把人的智慧作为首要资源,不断进行质量开发,使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体现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这样的质量开发和创新才具有质量的突变特征。如1995年微软公司开发出操作系统Windows95,给世界经济带来变革,节约了大量劳动,降低了成本。 但微软公司没有停滞不前,不断开发出Windows 98、Windows 2000及Windows 2002,不仅满足了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欲望,还给公司带来高额的利润,使微软在软件行业成为领头羊。 3.2 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宗旨达到满意 顾客满意已成为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1987年美国商务部设立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把顾客满意置于重要的地位[2]。 许多企业建立顾客数据库、顾客满意度测评系统,建立完善市场预测体系,许诺永久售后服务,做到真正从顾客出发满足顾客需要和潜在需要,从积极的、主动的角度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涵义,达到顾客满意,而非“没有不满意”。如电视机生产,黑白、彩色、大屏幕、全制式、数字化、高清晰、超薄液晶以及等离子彩电等的相继问世,体现了企业重视质量开发、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宗旨的管理模式。 3.3 质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生突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