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解、预测和管理。①随着研究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研究方法的日趋丰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现有组织行为研究的局限性,认为不应该简单地在一个被人为简化的情境下探讨众多变量间的关系,并提出对研究层次及情境的关注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随着统计学技术的发展,多层次分析方法使这一思路的实证操作(例如多层次实证研究)更加便利,然而却仍然缺乏能够整合不同层次变量的理论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这样的“大理论”已成为组织行为研究发展的瓶颈。有学者(如Whetten)提出可以从社会学领域寻找理论基础,却没有进一步对可能有效的理论及其运用进行探讨。②循着这一思路对帕森斯的行动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它能够发挥组织行为研究中的理论整合功能。本文首先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提出组织行为研究中需要“大理论”,随后对行动理论的核心概念、整体框架以及对组织行为研究的启示进行分析,并以领导研究为例,分析行动理论在多层次研究中的整合作用。 一、组织行为学为何需要“大理论” 众所皆知,组织行为学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借用了许多概念与理论。借用的形式有两种:水平(横向)借用和垂直(纵向)借用。水平借用是指将运用在其它情境下的概念引入到组织行为研究的领域(比如社会学领域的社会交换理论,经济学领域的市场视角等);垂直借用指的是将其它层次的概念引入到组织行为研究中(比如在个体层次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组织学习、组织决策和组织认同等概念)。③这两种理论借用为组织行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灵感,同时也使得组织行为与相关领域的关联更加密切,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水平借用是将一个原本用于其它领域的术语或理论引用到组织行为研究中,而垂直借用则是将原本用于另外一个研究层次的术语或理论运用到组织行为的研究中,因此阐明研究情境和层次的作用尤其重要,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④ 很多关于组织理论发展方法论的探讨都强调了研究层次与情境的重要性。早在1956年帕森斯就在《管理科学季刊》(ASQ)首刊上提出了组织研究应该聚焦到三个方面: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对所嵌入的广泛的社会系统的影响以及组织内部的结构和流程,⑤其中前两个方面都涉及研究情境。Heath和Sitkin在当时盛行的组织行为研究(OB)重行为(“Big-B”)的研究风潮下,呼吁对情境的重视(“Big -O”),并且提出了评判一个研究是否是以组织为中心的两个标准,即是否关注组织层级和情境在研究中的重要性。⑥Mowday和Sutton也曾经强调组织情境在组织行为研究中的作用,认为一方面组织情境对个体/群体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群体也会对组织产生影响,因此个体、群体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应该受到重视。⑦Johns将情境定义为“和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一样,影响到组织行为的产生过程及结果的机会和限制条件”,⑧情境变量对组织行为可能产生主效应或者交互效应的影响。所有这些阐述都充分显示了情境和层次对组织行为理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现有的OB理论中却没有一个能够囊括不同层次的变量并清楚地阐述这些变量之间互动关系的“大理论”,因而迫切需要这样一个“大理论”,以便“可以对具体的知识进行编码并界定其范围和关系,缓解不同学科间的分割带来的研究不便”。⑨ 借助于大理论可以对具体知识进行编码处理,可以清楚地发现并界定社会科学领域中不同学科的边界。因为大理论不局限于社会科学中的某一具体内容,所以用它指导社会科学研究,有助于控制理论发展及实证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情境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比如,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东方文化就使中国这一研究情境与西方情境有很大的区别。然而现有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大多直接将基于西方情境下开发的理论用于解释中国情境下的组织行为,这样的处理有时候是不合适的。⑩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学发展在研究问题的选择、理论的发展、量表的开发和选择等方面都应该结合中国情境进行才能使研究结果真正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11)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将社会文化层次的影响有机地融入组织行为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当前很多研究均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情境条件,或者将情境条件作为一个常量进行控制,力图在一个简化的情形下对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验证。庆幸地是这一情形正逐步得到改善。2000-2003年发表在美国管理学会期刊(AMJ)上的文章中仅有三四篇对情境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探讨,(12)而2006-2007年间该杂志有25%的研究采用了考虑情境因素的多层次分析方法。(13)同时,情境研究的比例也逐年在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情境因素的作用,从而衍生出对情境化研究理论基础的需求。然而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一般的理论在具体的研究中很难对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情境因素进行完整、清晰的梳理,这就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来对不同层次因素及其作用模式进行整合。张志学归纳了影响组织心理的多层次因素,并且提出可以通过构建一致的多层次或者跨层次理论模型来开展跨层次研究,后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跨层次直接效应模型、跨层次调节作用模型和蛙池模型三种类型,这一研究对中国背景下开展情境化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法论指导,然而作者并没有进一步提出如何在理论方面对跨层次模型进行整合。(14)Whetten认为将组织视作社会行动者进行分析,是解决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15)Stern和Barley也曾经提出帕森斯的行动理论为组织内分层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16)在对行动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分析之后,我们认为行动理论以价值规范为核心,通过单位行动、行动系统、模式变量及功能范式构建的理论框架为组织内多层次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整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