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与制度环境理论融合的创业过程研究

作者简介:
王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836;黄苏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70;陈金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经济与管理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和制度环境理论融合的视角来解释创业过程,首先分析了社会网络和制度环境作为独立情境因素对创业过程的影响,随后以理论融合的视角对社会网络与制度环境之间的融合性进行分析,并基于新创企业在各创业阶段的差异化活动及特征,分别从社会网络与制度环境不同子维度交互的角度展开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在准备阶段面对网络结构与规制制度交互的情境,新创企业主要是进行创业环境分析和创业机会识别;在启动阶段面对网络内容与规范制度交互的情境,新创企业主要是进行组织体系创建和管理模式形成;在成熟阶段面对网络治理与认知制度交互的情境,新创企业主要是进行组织规模扩张和社会运行构架。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6 年 01 期

字号:

      艾米特和卓德(Amit & Zott,2001)指出创业(Entrepreneurship)是个体或企业基于创业机会,通过主动采取创新行动来推动价值创造的过程[1]。如何有效推动创业,完成从新创企业到成熟企业转变的过程一直是管理理论研究中的热点议题之一。在经历企业家特质、资源与能力、组织学习活动等内部组织因素的研究后,例如奥斯威克等(Oswick C,et al.,2011)[2]学者的视角开始转向外部情境因素,并从多种理论角度来探讨创业过程,其中社会网络和制度环境作为组织管理中较为流行的理论,会直接影响创业过程。但现有研究主要是采用单一理论解释企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局限性,深入认识企业实践需要综合多种不同理论来进行分析[3]。

      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基于社会网络和制度环境融合的分析框架,并以此来解释创业过程,进而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这不仅能够为企业创业活动提供很好的指导,而且能帮助新创企业进一步认识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所面对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战略决策。因而,本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网络与创业过程

      社会网络由一组彼此依赖的组织所构成,其中隐含着潜在的社会分工及合作关系。社会网络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承担特定的角色,并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关联和协调来实现网络的持续运行,使得网络以整体的形式对外展示。社会网络可以为企业的对外业务联系提供交流平台、渠道,以及潜在的战略机会,帮助它们以更低的成本和风险获得公开市场上所难以获得的异质性资源,进而影响企业的行为和价值[4]。拉维(Lavie,2006)将社会网络看作是企业外部存在的一种特定资源,认为社会网络实现了对传统资源观的延伸,即通过突破企业边界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5]。社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够为新创企业提供有效的资源供给和竞争优势。在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创业过程研究中,一般是将创业对象明确为个体或组织,并分别展开。其中,个体主要是针对企业家(创业者)自身的创业网络进行分析[6];组织则强调以企业为单元的社会网络[7]。虽然企业家在新创企业发展初期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企业的逐渐成长,其影响和作用将会淡化,未来的成熟企业更多的是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来参与市场竞争。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个体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来创造出企业竞争优势[8]。特别是对于社会网络的运行而言,也更多的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来展开的组织间交互活动。因而,本文以企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来展开。

      社会网络对创业过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网络的结构、内容和治理三个方面。其中,网络结构强调网络成员的数量、位置,以及组织间所存在的不同联结关系,主要探讨如何在优势位置产生利益控制者,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组织间彼此强弱关联程度等;网络内容强调在社会网络的组织间通过交易活动所实现的交互作用,主要探讨如何建立相应的交易行为准则来提高网络成员的信任、声誉等,使组织间形成合适的关联关系;网络治理强调在网络组织的运行过程中,网络成员的动态性会影响其他组织的竞争行为,主要探讨为保证社会网络的有序运作,如何通过调整微观运行模式来制约和激励参与者行为。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与社会网络形成不同的互动关系,从网络边界外部逐渐嵌入边界并向中心位置持续演进,导致其中的结构、内容等都会发生调整,对网络内不同要素的需求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动态性。为此,新创企业在与社会网络进行二元交互的活动中,需要正确认识社会网络的结构、内容和治理因素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可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才能通过合适的方式进入网络边界,并与其他的企业建立起联结关系,为向正式化层级网络结构中心位置演进奠定基础[7]。

      二、制度环境与创业过程

      企业作为市场中的经济利益体,总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生存和发展[9]。制度环境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具有基础角色,能支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并同组织层面的企业特征进行交互,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10]。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经济利益个体,企业一般很难直接影响和自发控制这种外部多边关系,只能依赖外部制度环境赋予企业在社会活动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基本规则。作为企业从事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满足的潜在社会秩序和活动准则,制度环境必须具有相应的责任制度、分工制度和协调制度,同时避免非制度性因素等一些不正当关系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才能为企业在市场交易中降低成本和风险提供保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新生组织,新创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只有满足其特定的“游戏规则”,并依据限定的规则、准则和信念来从事社会活动,才能实现成长和发展。例如,遵守得到广泛接受的法规、惯例等条件以获得社会认可、合法性等。

      制度环境对创业过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规制、规范和认知三个方面。规制是鼓励或限制新创企业社会活动的规则,强调如何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强制性规章、准则等来对企业行为进行干预、限制或约束,使其满足基本的社会运行要求。规范是强调新创企业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即新创企业在社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非强制性规则,包括说明性、规定性和义务性构面等内容。认知是在社会活动中与相关的知识、技能和信息获取有关的客观和主观事实的一般程序,要求企业在相应的时空范围内正确处理信息,并选择恰当的决策来执行相应的战略行动。制度环境会通过组织间的不断互动形塑出共同的行为准则体系,并利用主导性的准则、传统和社会影响直接作用于企业活动[11],处于该环境范围内的组织则会受到不同制度因素的激励和约束。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制度环境会规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可能空间,并明确其参与社会活动的特定身份,同时又会起到一定的保障功能,使企业在组织间交互活动中具有更好的对接界面[12]。在新创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不仅需要通过建制来形成自身的社会行为准则,而且还需要进行持续修正才能满足制度环境动态变化和调整的现实要求。例如,面对不同形式的制度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措施,并按照社会运行规则逐渐完善、修正和提升自身的行为规则,促进与外界其他主体的协同交互活动以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成本,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塑造的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