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之后,中国企业靠什么?

——张维迎教授访谈

作 者:
肖瑞 

作者简介:
本报记者 肖瑞

原文出处:
经济观察报

内容提要:

互补性知识资产和企业信誉,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张维迎教授简介: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 获 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1990年 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M.Phil.),1994年获博士学位(D.Phil.) ,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 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84-1990年在体 改委工作期间,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有广泛影响的论文,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 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师从著名经济学家、1996年诺贝尔经 济学奖得主James Mirrlees和产业组织经济学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硕 士论文曾获1992年牛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the best thesis)。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伴随着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 问 题便是,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张维迎教授最近对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结论是,全 球化下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只有两点:互补性知识资产和企业的信誉。

      没有互补性知识资产就没有竞争优势

      经济观察报:我们注意到,您最近十分强调互补性知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请解释什么是 互补性知识?

      张维迎:企业积累的知识包括替代性知识和互补性知识。知识的替代性是指独立运用两类 知识都可以同等地实现知识运用的目的,并且掌握这两种知识不存在成本的交互作用,也不 能对另一个知识的运用产生影响。知识的互补性指两种知识一起创造的价值大于每种知识独 立使用创造的价值之和,或获得任何一种知识的成本随另一种知识的积累而递减。知识的互 补性意味着知识具有专用性,也就是说这类知识必须在特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其作用,这些 环境包括企业长期形成的制度、文化、人际关系网络等。

      知识的互补性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互补性知识之所以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因为: 首先,专业化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得知识积累的速度加快;其次,互补性知识具有收益递增 的 特征;再次,互补性知识使得企业具有独特性,以区别于其他企业;最后,同样非常重要的 是,互补性知识使得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价值大于其市场价格,使他们不能轻易离开企业。

      经济观察报:互补性知识是如何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的?

      张维迎:设想有两个企业,A和B,各有10个员工,单位时间内生产等量的产品,但A企业只 有替代性知识,B企业拥有互补性知识。在这个假设下,替代性知识意味着A企业员工有较高 的市场价格——比如说10万元;互补性知识意味着B企业员工的市场价格较低——比如说8万 元。这样,B企业的劳动成本只是A企业的80%。事实上,即使B企业支付员工高于市场价格的 工资(如9万元),A企业也不可能竞争过B企业。这就是互补性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正因为 如此,互补性知识被称为“组织资本”。竞争优势来自1+1>2,而不是2+2=4。这个例子也 说明,与其说是因为企业有优秀的人才才有了竞争优势,不如说是因为企业有了核心竞争力 ( 互补性知识)才吸引了优秀人才。

      人们通常认为,人才是企业的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但这样的论点只是在人才流动不充分、 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才是有道理的。在人才充分流动的情况下,优秀的人力资源本身 并不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除非企业积累的互补性知识足够大。道理很简单:一个企业可以 得到的人才,其他企业同样可以得到。越是优秀的人才,市场价码也越高,从而企业的成本 也越高。

      中国企业为什么没有动力积累互补性知识?

      经济观察报:按照您的观点,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真正麻烦在于缺乏互补性知识的积累 。中国的民营企业,从老板到雇员,都在追求替代性的经验知识的积累,也就是个人市场价 码的提高,而不是企业的互补性知识的积累。一大堆能人在一起,却办不成一个好企业。

      张维迎:这正是因为这些能人之间基本上都是替代型,而不是互补型的。替代型的“全才 ”在一起,就产生“同性相斥”,严重的甚至出现控制权的争夺。由于没有互补性知识,企 业所创造的价值在扣除每个人的市场价格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剩余。可以说,企业创造的惟一 的“超额利润”就是企业的控制权收益。对控制权的追求使得企业一旦初具规模,就发生分 裂,从老企业不断分裂出一个个新企业,每个企业都变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小老树”。所以 我说中关村的企业与农民差不多。农民没有竞争优势就是因为每个农民都是替代型的。一个 农民今年种烟叶,赚了钱,其他的农民马上也跟着种烟叶,结果是都赔钱。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中国企业没有积极性积累互补性知识?是文化惯性还是制度安排使然?

      张维迎:主要与我们的产权制度有关。企业所有权可以理解为对互补性知识的索取权。80 年代和90年代早期办的民营企业许多都是产权不清的。产权不清,控制权就成为企业领导人 追求的惟一目标。所以,好多企业领导人都在积累如何使企业离不开自己的经验知识,而不 是 自己离不开企业的互补性知识,也就是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与西方企业很不一样。西方企业制度的设计就是鼓励人们积累企业的互补性知识,降低 个人的讨价还价能力。我们的学者在不断告诉我们的企业领导人:你这个企业搞得成不成功 ,就看你离开以后,这个企业还能不能继续发展和生存。但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忠告可以 说是对牛弹琴,因为中国很多企业领导人的目的就是要他离开企业以后,这个企业就完蛋,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稳住自己的位子。如果他努力的结果是自己离开企业,企业还能玩得 转,他早就被人踢走了。

      经济观察报:看来这是一个体制问题。在这样一个产权制度的预期下,企业领导人很难有 积极性去积累互补性知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

      张维迎:这几年的情况好一点,因为新注册的企业产权明晰了,创业者也就有了积累互补 性知识的积极性。当然,也就出现了企业的老板自己跟自己竞争的情况。在原来的企业产权 不明又没有办法明晰的情况下,重新捣鼓一个企业,自己拆自己的台,也算是产权改革的迂 回办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