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的结构化改造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传明(1957-),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 国际商学院,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知识经济正改变着企业组织结构化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逻辑”将在企业制度结构中得到确认;传统的“层级结构”将改造成“网络化的层级结构”;而作为企业经营“副产品”的“一元记忆型”企业文化则将被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多元学习型”文化所取代。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0)01-0038-(09)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绩效,从而其生存与发展能力首先取决于其成员的努力。这些成员是在企业活动的不同时空提供这些努力的。要使这些努力转变为对企业有效的贡献,必须对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整合。企业是通过其组织的结构化来实现和引导这种整合的。

      企业组织的结构化过程是企业成员在企业活动中互动关系模式的形成、作用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组织的结构化实际上是企业成员在企业活动过程中互动关系的模式化。这种模式化使得处在互动关系中的企业成员的行为具有某种可预测性。行为的可预测性是引导行为引导和整合的必要前提。

      企业成员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模式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作为类群的参与者或作为个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类群或个人间的正式关系或非正式关系。根据这种分析思路,我们把企业组织的结构化分为旨在整合不同参与者类群间正式关系的制度结构化,旨在整合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个人间正式关系的层级结构化以及旨在整合作为类群或个人的参与者之间非正式关系的文化结构化。

      企业成员在参与企业活动中的互动关系模式首先取决于关系中的人,人的活动以及活动的环境等因素的特点。正在悄然走来的知识经济已经或正在对上述因素的特点产生着影响,从而引致了企业组织结构化调整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制度结构、层级结构以及文化结构三个层面来探讨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企业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结构调整

      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权、利关系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中的行为特点。

      不同参与者是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要素来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的。这些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中的相对权利地位,决定了企业活动中的权力与利益分配的格局,从而决定了企业制度结构的特点。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既取决于要素本身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种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影响。稀缺资源从资本转向知识,将导致知识参与者在企业权利关系中地位的提高。

      在迄今为止的工业社会,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资本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资本与劳动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所有者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资本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集中一定的物质条件,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加工和组合利用这些资源以形成一定产品。由于资本(以货币形式表现和计量的资本)具有一般等价物,从而可以很方便地换回其他形式的生产要素的特点,所以启动这个过程的是一定数量的资本的投入。过程源动力的特点决定了资本的所有者在过程开始之初就拥有着选择过程运行的方向,组织过程的推进,处理过程的结果的各种权力。

      一般等价物使资本所具有的流动性特点,而与此同时由于工业生产中劳动分工不断发展导致具体工人的操作范围更加狭窄,作业技能更趋专门化,从而流动更加困难的特点,使资本相对于工人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在这种背景的企业中,“知识”,特别是“管理知识”虽也已开始居一席之地,但主要是作为资本的附属而存在的。

      企业制度结构的这种特征正在受到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相对作用的加强正使得权力的行使以及对成果分配的控制正在逐渐变成知识工作者的“专利”。

      有人也许会强调,工业社会也是知识社会,工业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与工业生产有关的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实际上,任何人类经济活动,甚至在一般意义上任何人类社会活动的运行都是知识的发现与利用,积累与创新的过程。因此,知识社会不是突然而至,而是逐渐演变而来的。知识经济是在工业经济,甚至是在前工业经济中就已开始孕育的,是从工业经济中脱胎而来的。但是与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倚重的知识类型,从而相关知识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同的。

      人们在企业中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作用于物的活动(劳动者利用一定劳动工具借助一定方法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转换,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某种产品的劳动),另一类是一些人作用于另一些人的劳动(主要指管理人员对作用于物的劳动者的工作安排以及工作中的指挥与协调)。人们作用于物的劳动主要需要与操作有关的知识,而作用于其他人的劳动则主要需要与协调有关的知识。知识因此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有关操作的知识与有关协调的知识。

      工业社会是以操作知识的发展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发展又不断促进着操作知识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导致了工业革命的产生,机器的发明和普遍运用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发展。工艺的更加先进和机器的普遍使用使得工业生产渐趋复杂,从而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细致的劳动分工在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使得每一个分工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更加狭窄,更加专门化,从而使得工业生产中的每一个人的劳动高度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性使得对不同人在企业中分工劳动的协调变得至关重要。知识在生产中的普遍运用,单个劳动者操作技能的高度专门化,使得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操作技能和作业的熟练程度,而且更取决于对不同人的劳动的分工协调。正如哈耶克所分析的,分工使人们只知道与自己工作有关的那部分知识,没有人有能力获得这些知识的全部。在分工生产的条件下,“我们必须使用的背景知识不是以集中和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不完全的,经常是相互矛盾的知识片断分散地为分开的个人所占有。”[1](P28)因此,工业经济愈发展,分工劳动愈细致,劳动者的知识愈专门化,与协调不同劳动者的分工劳动有关的知识就愈加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