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现象”蕴含的本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圣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

原文出处:
企业活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生命力,可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和生命力来源于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严”字当头,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彻底改革单打一的传统观念和经营方式,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这就是——

      位于江苏省泰州市东城风景区的春兰集团,是一个拥有金融、空调器、摩托车、贸易四大群体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国的大型经济实业集团。这个集团的迅猛崛起,备受广泛关注。人们把这个集团的外在形象简称为“春兰现象”。本文不限于描绘“春兰现象”,而试图通过这种现象分析一下本质!

      (一)

      “春兰现象”蕴含的本质首先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生命力,可以搞好,并有美好的前途,无需用什么别的东西取而代之。

      春兰集团的前身是泰州冷气设备厂。1985年10月,这个厂的主帅易人,32岁的陶建幸走马上任。当时,这个地方国有小企业仅有固定资产200万元,职工1000人,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十年巨变。如今,春兰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世界七大空调企业之一。1994年空调产销量70万台,完成工贸产值80亿元,利税7.5亿元。

      春兰不仅生产规模高速扩展,而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是惊人。1992年1月23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这个企业视察,看到办公楼墙上一张表写着“松下100万元,三菱80万元,春兰70万元”。陶建幸向总书记介绍说:“这是我们在人均劳动生产率方面与世界最好公司的差距,我们正迎头赶上。”三年后的今天,春兰人可以欣慰地向总书记汇报:“去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已经超过100万元,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第二分厂已高达250万元,相当于1985年的100倍至250倍,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列宁曾经说过,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新社会战胜旧社会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条件。这个道理不仅对一种社会、一个国家是适用的,而且对每一个企业也是绝对正确的。企业是否好,一种企业比另一种企业是否更好,根本的标志是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高,既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又是企业生命力的集中反映。春兰集团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到世界上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这个事实本身无可争辩地证明,国有企业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办好的。目前,有些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办得不够好,集中表现在劳动生产率过低方面。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改变国有企业的被动局面。因此,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应当是所有国有企业面临的头等任务。

      对于国有企业作用与地位的估量,对于国有企业历史命运的判断,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较大的争议。在本世纪30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陷入全面的深刻的经济危机,各国的私有企业破产倒闭者不计其数。与此相反,前苏联30年代的国有企业却欣欣向荣,发展速度相当高,迅速改变着前苏联的面貌,并成为40年代战胜法西斯的主要物质基础。我国的国有企业在50年代亦是如此,当时的辉煌业绩至今还记忆犹新。基于上述情况,50年代的企业国有化的浪潮,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已载入史册。然而,从60年代,历史发生逆转。在西方,不少国家以凯恩斯学说为指导,加强国家对私有企业的干预,帮助私有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私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反之,在东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又没有及时进行改革,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致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多少,甚至有所下降。到80年代初,私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反差愈来愈明显。于是,有人呼吁,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转化。这就出现了80年代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浪潮。这个潮流在我国亦有反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哪一种企业更好的争论,屡屡在报刊上出现,自然不足为怪。经过15年改革,我国确实已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变了面貌,春兰集团便是其中之一。放眼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化,也许国有企业还会出现30年代和50年代的辉煌!而私有企业又有谁能保证不会再跌入危机的深渊。历史的辩证法往往嘲笑目光短浅者!

      (二)

      “春兰”现象蕴含的本质又在于,国有企业的活力与生命力来源于市场。只有从市场出发,依靠市场、发展市场、开拓市场、增大市场投入、扩大市场份额,才能办好国有企业。

      在市场经济中,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困难并不在于购买阶段,而在于销售阶段,即自身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一跳”。如果这一跳不能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自身,而是商品的生产者。根据市场经济的这条规律,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生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品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如何确定?必须依据市场的预测。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市场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这就是说,要“以销定产”。春兰集团较好地实现了这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最初,春兰有48种产品,根据市场调查结果,砍掉了42种,集中精力上市场迫切需要的空调器。由于瞄准市场、收拢五指、握成拳头,企业很快扭亏为盈,出现生机。当空调厂商增加到数百家,强手如林的局面出现后,春兰又提出“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战略,不生产3000大卡的空调,而开发7000大卡以上的柜式空调和3000大卡以下的家用空调。这种避“热”就“冷”的战略,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依据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由于这个决断符合市场实际,所以春兰空调又成为抢手货。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这是春兰集团也是一切企业生命力之所在。

      春兰集团之所以在市场上获胜,同它们对市场的投入有密切关系。在春兰的产品成本中,市场费用占15%左右。这个比重不仅高于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而且也高于国际上的著名大企业的水平。春兰舍得花钱,不小气,甘愿把自己创造的产业利润的相当部分转给商业贸易。正因如此,春兰的销售网遍布全国。眼下,春兰在全国建立了13个销售分公司,与2000多家经销商建立了直接代理关系,加上零售商,销售大军已达10万之众。春兰还有一支庞大的售后服务系统,600多个售后服务中心,近万人的安装、调试和维修队伍,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对于市场营销方式,春兰人也十分重视,并不断改进与完善。最初,采用“提篮小卖”的直销方式。1990年改行“代理制”,采用“蜘蛛网”战术,在全国广设代销点。近来,又推出“拴蜻蜓”的战术,即所谓的“受控代理制”。这是厂商合作的新体制。代理商必须将货款以入股方式先行交给春兰公司,然后按合同提货,年末给代销商大幅度让利和奖励。这种营销方式彻底消除了“三角债”的困扰。在春兰,没有一分钱的“三角债”,几十亿流动资金运转自如。这个现象,在全国如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十分罕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