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犹如没有硝烟的战争,产品就是商家无声的子弹,而名牌产品则是出奇制胜的“爱国者”导弹。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谁能拥有名牌产品,谁就能占领市场,一统天下。我国是外贸滞后型国家,一方面要大力培植名牌产品,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一方面要正视正常挑战,加强名牌产权的国际保护。 一、名牌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绿卡” 市场是一个天然的大舞台。当某一产品问世,尚未形成气候时,品牌纷繁,竞争无序,机遇是平等的。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优劣的逐步显露和市场容量的日益饱和,竞争趋于激化,天平随之倾斜。顾客的选择意向无疑是主要的,但厂家的主观因素仍起决定作用。这种作用反映在产品的设计风格、质量水准、形体处理、外表装潢、市场声誉及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上。具备内在品质,拥有市场声誉,又为消费者垂青,名牌会脱颖而出,利润会滚滚而来。 产品创牌早已有之,如英国的威士忌、德国的麦当劳、法国的白兰地、美国的可口可乐、中国的同仁堂药品等,都有上百年,甚至五百多年的知名史。但真正形成名牌共识的始于二次大战后产业工业的蓬勃发展,而作为名牌战略摆在突出位置的还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创造出数不胜数的名牌产品。这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名牌产品已占整个名牌产品的90%左右,这其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高度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拥有的名牌产品均占全球20%左右。现在不仅在飞机、汽车、电子、摩托、服装、卷烟、钟表和自行车等支柱行业有名牌支撑,而且在领带、领夹、牙膏、皮鞋、皮带、化妆品等百货行业也有名牌领衔。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表明,名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名牌产品占有的市场高达40%以上,销售额占一半左右。毫不夸张地说,进入90年代以来,名牌产品已遍及世界,构成新的垄断。 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上,一种产品要进入大商场、连锁店、超级市场,必须具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品质精良、有知名度等主体条件,否则只能摆在地摊上和小商店里,没有市场地位。如英国考文垂自行车协会过去有几十家自行车公司及其加工场,但多数因产品平平而无法跻身国内外大商场,成不了气候,上不了规模。只有“蓝翎”等少数大公司拥有名牌后盾,有资格进入“莫拉吉”之类的一流经销公司,也只有进入这样一流的公司,产品才会提高身价,扩大影响,争取高层次消费者,打开销售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提高名牌地位,组建联合公司,或向大公司靠拢,联营协作,借牌生产等办法,使产品向名牌过渡。 竞争实践表明,名牌产品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广阔的高层次市场,更主要的是创造了相当可观的商业利润。如日本企业依靠名牌产品不仅占领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市场(外国报刊称中国这块最后的最大市场也开始为日本企业所逐步占领),形成一大批有世界影响的跨国公司,而且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创造出上百亿美元的年销售记录和位居世界榜首的高额商业利润。1992、1993年,日本仅外贸顺差就高达千亿美元,这在经济不景气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是独一无二的。世界10大跨国公司日本就占了7家,把美、英、法、德、意的一些大公司逐步甩在身后。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短短10多年时间,外贸名次前移了40多个座标,成为世界第11位贸易大国。但我们过去甩掉的仅仅是一些发展中的中小国家和地区,而依然排列于我国前面的则是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的一部分工业发达国家,就连韩国、台湾地区我们一时还难以超越。同时,我国目前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真正的技术型产品还不多。但令人振奋的是,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已普遍重视提高出口产品的素质和品牌,已产生出相当一部分在国际市场有地位有影响的名牌产品。如熊猫电子产品不仅出口到发达的欧美国家,而且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硅谷地区开办公司,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直接创造外汇。在第20届德黑兰国际产品博览会上,熊猫彩电、音响、卫星无线电设备等荣获最佳新兴产品设计奖,受到众多国际客商的青睐;南京的“时花”牌电扇、落地扇、箱式扇在西欧、美洲、非洲、东南亚的2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供不应求的抢手货,年出口创汇近1000万美元。象这样大批量出口、大规模创汇的名牌产品已有数百个之多、上千个品种,成为角逐国际市场,创造外贸奇迹的希望所在。 二、名牌产品面临新的挑战 名牌产品因其市场覆盖面广、销售价格高、商业利润巨而引起厂家逐鹿、商家争锋,挑战和竞争从未间断,且日趋激烈。但过去的挑战主要反映在改造性能、更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改进服务、惠及用户上,目的、手段和方法都无可非议,竞争是公平的。而现在,除了这种挑战在不断激化外,另一种“挑战”也在悄然升级。这种挑战不是名牌与名牌、非名牌与名牌、此一产品与彼一产品之间的平等竞争,而是一种越轨的非正常的掠夺式“竞争”。 1、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这是最大的挑战 名牌最怕假冒货,而令名品厂家头疼的恰恰是大量的假冒伪劣“名牌产品”。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什么产品出名仿制什么产品,什么产品利大假冒什么产品。从生产资料到生活用品,从一般商品到高档精品,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高新技术产品,从内销产品到外贸出口产品,其假冒伪劣货色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过去假冒的名优产品主要集中在易冒、易造的名烟、名酒和紧俏的药品上,而现在发展到假冒大件型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如拼装名牌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空调、电话机、录相机以及高技术电脑软件、计算机防病毒卡、激光全息防伪标志等等。据江苏省技术监督部门反映,1994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对南京市场上的电话机进行专项检查,结果只有30%的合格,70%的不合格,其中包括若干种名优品牌,而这些不合格的名优产品又多系假冒伪劣产品。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993年北京市场上的“茅台”酒进行抽查,结果令人震惊:94%的“茅台”系假冒产品。